深度思考和挖掘电商产品的卖点
提炼产品卖点这个我们都会,今天要阐明的第一个观点是,在提炼人群卖点上面,有且只能主打一个卖点。
曾经有人这么说,说现在人一个月获取的信息量,会比六七十年代的人一辈子获取的信息量还要多,原因就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推进。
带来的坏处是:之前的人因为有趣的信息不多,所以愿意花很多时间在一个东西上。
而现在,因为信息太多,所以很难聚焦。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接下来的消费者给每个产品的机会只有一秒,你如果能打动,就能停留,否则就再也没有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产品,基本都是单功能做到极致,就像怕上火喝王老吉,拍照用美图手机。
这也给我们做卖点带来难度,你不能靠概率,找出十个卖点,看是否能命中一个,而是要求你是狙击手,聚焦一个点,一击必杀,不会给你开第二枪的机会。
第二个观点,就是我们看过太多的营销类的教程,都让大家换位思考,但是真实当中换位思考真的太难了。
举例说明, 比如大码女装,只要不是真正的胖子,都做不好产品。
原因就是换位思考的难点:作为一个瘦子,我们会以为胖子穿衣服最大的需求就是舒适,但是可能真正的胖子,宁愿挤一点,也想穿的美美的。
再比如,我做的白酒类目,一个4心的c店,客单价也是比较高的,整箱出售的,我考虑更多的是给客户呈现质量保证和无忧购, 但是实际客户关注更多的是价格和品牌。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如果要切入自己不是典型消费者的人群。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找个典型消费者做为买手来选款,不能假装自己是消费者,美其名曰换位思考。
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找用户调研,也基本没什么用,因为往往调研的时候,用户不在购物场景里面。
就比如,如果你问一个女孩子,她想要什么样的老公,她可能告诉你要一米八,长得帅,但是你过两年再遇到她的时候,发现她的结婚对象只有170,但是很有钱。
如果自己还不是典型消费者,短时间又做不到找到典型的买手到自己公司,那么就只能依赖数据帮你找卖点了。
在通过数据找一击必杀的痛点的时候,比较好用的方法,就是差评归类法或者问大家。
差评归类原因是往往客户的好评,就只是说好,而如果用户给你个差评,往往会写很多问题,来证明他给你的差评没有冤枉你。
我们可以让客服整理一定量类似产品的负面评价,然后把相同的吐槽点进行归类。
最后看,用户对于这个产品吐槽最多的点是什么,然后你就可以基于数据,找到真正用户角度的痛点,接下来你就可以改进产品围绕这个点升级产品,做出一个一击必杀的卖点。
在这里,我们还会遇到个问题,就是从你找到这个产品的痛点,到让用户感受和相信你的痛点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要如何拉近这个距离了,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下比较经典的案例,我们说说美的空调的卖点提炼,在之前大家都在说空调的功能变频,这可能是个卖点,但是并不会让用户“痛”,原因是消费者不理解变频对我有什么用。
所以美的广告提出这样一句话,一晚上只用一度电。
我们来解剖这个广告,因为空调变频技术,所以电机不需要频繁启动,给消费者的好处是省电,最后怎么用证据让消费者相信省电呢?
一晚上只用一度电。
基本上越是专业的术语,让普通消费者不能看明白对我有什么用的卖点,都不是什么好的痛点。
就像白居易的诗都是通俗易懂的,所以他的诗传播的是非常广的。
因为我们产品的消费者,大部分还是小白,所以我认为提炼痛点有个基本要求,这个要求三个字:说人话。
基于目前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变化,如果这个卖点,提炼的具备传播性,那么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在做“痛点”的传播性思考上,我建议我们要从“主动引导顾客分享”变成让顾客“忍不住自己分享”。
而这点上,除了我们要把痛点做的本身就有趣味性之外,还有个常见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一板正经”变的“不正经”,让用户意想不到。
由此想到了江小白的案例,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段和酒有关的段子,在你朋友拿到江小白那一瞬间和那个场景,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触及了他的内心,然后让他默默的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托物言志。
或许,你的第一次看到江小白,就来自你的朋友圈。
而下一次,当你自己拿到江小白的时候,看到它不同的段子的时候,可能也会拍照发朋友圈,然后这个品牌,就基于它的“段子文化”在朋友圈里开始病毒传播。
(用一杯酒的单纯 去忘却世界的复杂)
而真正能产生广告作用的传播,反而并不是那些精心准备广告词的,而是这种本来就不是广告的无意识的转发分享。
所以,我们对于新的互联网企业的建议,就是产品要“正经”的去做,包装上要“不正经”的大胆去调侃你的顾客。
比如,上面这个图片,是我在自己朋友圈看到的。
王者荣耀里曾经有个段子,某人和老婆双排,装备买了几双鞋,然后他老婆质问他,你买那么多鞋有什么用?
然后他斜了她一眼,说你也知道买这么多鞋没用啊。
现实当中,可能很多老公会调侃老婆买那么多鞋,这时候当老婆再一次偷偷买鞋的时候,打开快递柜,发现包装上先帮她像老公道歉:“对不起,我又买鞋了”,就会让她忍俊不禁,然后拍照发朋友圈,去完成这个女鞋品牌在用户朋友圈的被动传播。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女鞋的淘宝店,把所有都做了,没有把品牌名标注上,只留个二维码,谁会去扫啊。
在做痛点提炼上,还有个关键点可以帮助做传播,就是你尽量找让用户能直观感受的痛点。
举例,九阳电饭煲刚推出的时候,强调科技感,采用什么材料锅体,但是这个点消费者很难有直观感受,所以卖的不好;后来产品经理去看用户买电饭煲行为,发现家庭主妇会用“颠重量”来判断好坏,所以推出加重内胆,卖点强调“因为有重量,所以有质量”,然后因此打开销量。
再举例,前几年日本流行的水素杯,说能够分解出氢气,然后可以美容增强免疫力等等,卖的很贵2000块钱,很多明星都去买。
当然,后来很多文章说这只是个骗局,但是很多人上当,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买。
如果这个杯子,只是强调这个分解水氢气,没有任何直观体验,我觉得也不会有这么多消费者相信,关键是这杯子做足了视觉上“直观感受”:在分解氢气的时候,配合蓝色的灯光,冒着气泡。
所以,很多买了水素杯的顾客,会拍照片或者视频把分解水的过程,发朋友圈,这又加速了这个概念的“精准传播”。
我们这里特地强调了下“精准传播”,原因是如果这个顾客能花2000元买个杯子,那么她朋友圈里,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往往也是有这个消费能力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然其实理论知识我们运营都会知道的很多,但是我们自己去操作时,很多时候都会失败,其实个人认为这也是很正常的,做运营要有个猜想-执行-验证的过程,怎么验证我们找出来的卖点,顾客是否有认可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直通车的测试。
在直通车测试卖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直通车推广的词,保证尽量和标题的展示词基本一致,不然就测图不准,然后,视觉和创意标题基本一致。
唯一的不同是主图的卖点,比如我们拿路由器来举例 ,一个卖点是“1200m双频”,一个是“50人企业商用”。
这样在直通车创意实验室里,做对照测试,如果出现的点击率和转化的不同,那基本就是基于卖点不同带来的。
结果会显而易见,专业性的卖点“1200m双频”不如通俗易懂的卖点“50人企业商用”,这也验证了上面说的卖点提炼: “说人话 ”
内容违规投诉举报请联系在线客服QQ:278336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