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据外媒报道,阿里巴巴正在考虑在香港二次上市,计划筹集200亿美元资金,并最早于2019年下半年以秘密方式递交上市申请,旨在使其融资渠道多样化并提高流动性。对此阿里方面并没有回应相关传闻。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曾在2007年11月于香港上市,融资116亿港元(约17亿美元)。上市之初阿里风光无限,其融资规模创港股融资纪录;200亿美元的市值使之一跃成为仅次于雅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互联网企业。
可惜好景不长,2009年起,阿里股价开始下滑,甚至一度跌至不到10港元,不及巅峰时期40.4港元的四分之一。终于在2012年6月8日,阿里从港交所退市。
2014年,阿里巴巴于纽约再次上市。不同于香港,赴美上市的是几乎整个阿里集团,包括了B2B、B2C、C2C等主要资产。这次上市同样影响重大,超过250亿美元(含超额配售)的IPO规模迄今无人能及。当前155美元的价格也远高于68美元的发行价,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另一方面,在错失阿里巴巴后,港交所调整了相关规则,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因此,阿里回归港股的传闻一直不曾中断。
此前发行的债券中,有一部分会在未来几年集中到期,分别为2021年15亿美元、2023年7亿美元、2024年22.5亿美元。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阿里将面临较大的还债压力。
除了面临债务压力外,大规模投资也令阿里巴巴急需资金援助。电商巨头近年来在新零售、海外市场等多个领域激进投入。在刚刚过去的2019财年,他们在投资现金流方面的支出达到1510亿元(约225亿美元),2018财年仅仅为837.6亿元。
这些投资主要包括:

2018年4月,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
2018年5月,携手菜鸟向中通快递投资13.8亿美元,持股约10%。同月,阿里巴巴领投小红书3亿美元财务融资。
2018年6月,联合软银完成对印度电商Paytm Mall 4.45亿美元投资。
2018年8月,以至少7.5亿美元的估值,收购土耳其电子商务公司Trendyol多数股份。
2019年2月,通过全资子公司淘宝中国,阿里入股B站约2364.57万股,持股比例占B站总股本约8%。
2019年3月,阿里又以46.65亿元入股申通,间接持有后者超过10%的股份。同样是在3月,阿里集团完成了对阿里影业的增资计划,向后者注资12.5亿港元,持股比例由49%提升至50.92%,正式并表阿里影业。
进入2020财年后,阿里巴巴延续着自己的大手笔。5月15日,他们以43.6亿元全额认购红星美凯龙发行的可交换债券。就在赴港二次上市传闻流出的同时,阿里巴巴又被爆出已经完成了对印度短视频社区产品VMate亿级美元投资,并且或参与对麦德龙中国业务的竞标。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更加规范的管理、更高体量的交易额度,美国股市的众多优点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赴美上市。2018年,共有37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完成IPO,融资规模达到92亿美元,其中不乏拼多多、爱奇艺等明星企业。
综合而言,陆续到期的债务和持续性的高投资加大了阿里的财务压力,中美科技冷战又增添了在美融资的风险。同时,港交所修改相关规则已经扫清了阿里巴巴回归港股的最大阻力。对于中国电商巨人而言,赴港“二次上市”或许已经水到渠成。
关键词标签:
电商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