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原因,是MOTI在美国市场近10年的耕耘中发现:向年轻非烟民兜售电子烟,最终会挑起民众与品牌之间的对立。美国最大的电子烟品牌 JUUL 如今在公众压力下,已经将自己定义成严格的“戒烟产品”,并在传播上主要面对35岁以上受众。
我们不应当再走一遍美国市场的弯路,虽然“雾化万物”的概念听起来很性感,对投资人来说或许也很有吸引力,但 MOTI 的观察和经验告诉我们,这件事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而我们一直定义自己是个强功能性的产品。我们认为 MOTI 的功能就是尼古丁传递,向烟民提供一个相比烟草大为减害的替烟解决方案。至于这个市场究竟是百亿级还是千亿级,在目前讨论都为时过早。
作为行业第一家喊出清晰口号,只做存量市场的品牌,MOTI 在今年 1 月刚一上市时就发文:《如果你没有抽过烟,请不要碰电子烟》,并在后续的传播活动中不断以“MOTI再酷,不如不吸烟酷”为口号,明确表态:非烟民别用MOTI。
但只做存量市场,对电子烟行业来说其实并不容易,一开始就将面临三个考验:烟民尝试动机不强、传播难度巨大、品牌区分度不足。
MOTI 在第一代测试版 MT 上市前就做过大量市场调研,发现“我为什么要抽电子烟”是许多烟民本能反应的回抛问题。对所有人来说,吸烟有害健康是一个已知的信息,但多年来的习惯和失败的戒烟尝试让他们对这一提示已经麻木,甚至产生负面反弹和抵触情绪。而烟民之所以难以戒烟,除了因为尼古丁有成瘾性,更因为长期对吸烟这一动作的肌肉记忆。因此,戒烟贴、尼古丁口香糖等的戒烟效果都不尽人意。针对这个问题,MOTI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洞察烟民的“健康、家人、便利”痛点,并用温和的方式跟烟民讲清电子烟和传统烟的区别,最后用“试试MOTI”这一温和的口号,减轻烟民心理压力,让他们轻松迈出尝试电子烟的第一步。
第二个考验是传播难度巨大。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中搜索“电子烟”三个字,首先出现的是大量的谣言。比如“电子烟中惊现有毒物质”,“抽电子烟的人注意了,甲醛的源头就是你”,“电子烟比真烟毒性高七倍”等。这些信息杂音让许多本来愿意给电子烟一次机会的烟民望而生畏,而在美国市场,大家对电子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极高,不存在传播障碍。因此,MOTI在中国市场的传播重心目前还是放在科普上,让公众正确理解“电子烟是什么”是最大的传播目的。
第三个难关,是如何提高烟民抽电子烟的留存率。“试试MOTI”给了烟民一个尝试的邀请,但如果你的产品功能太复杂、使用过程中有很多毛病,他一定会很快放弃。事实上,尝试使用电子烟的第一个星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烟民能够坚持一周的话,基本上就成功了。MOTI通过多年的市场研究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口味和产品本身的不成熟上,即真烟口感的还原度是否够强,以及产品本身漏油、糊弹、冷凝液渗漏严不严重。电子烟作为高频使用的强体验型消费品,用户对其品质必然有苛刻要求。
电子烟行业的重心还是会落在产品的品质上,在中国做电子烟产品,既需要具备很强的消费者和本土化洞察力,还需要有极强的产品研发和快速迭代能力,以及深耕传播和渠道的实力。
圆桌对话
Q1:与智能硬件、消费电子类产品相比,电子烟的渠道建设和市场推广有哪些不同点?
周洁:与传统的电子烟相比,我们会非常依赖他们的出货量,和他们达成极为深度的合作关系;与大众消费品去比的话,我认为有一个迁移或扩大的过程。就传播而言,电子烟当然会有很多不一样。主要因为它是一个特殊品类,现在很多平台我都有去问过,他认为电子烟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戒烟的产品,有人认为电子烟是一个电子类的消费品,态度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一个判断。我们也会及时在这个过程中花很多力气跟大家讲,让大家知道我们是谁。
Q2:电子烟方面,我们之前积累的渠道或者经验,有没有能够用到的?或者说,有哪些不同?
邱懿武: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渠道发布的价值不一样,不同的产品也是按照不同的渠道的逻辑做的。比如我们当时做车的时候,按照小米的逻辑说都是可以线上,极致的性价比,产品全部都做完了以后,发现很线上有一些少有人买。其实有一些品类,比如电动车,是应该放在线下的。
对于电子烟来说,也是看中一个机会。通过这个作为切入口的话,可能会组建一个不一样的渠道体系来——电子烟的渠道边界很宽,电子烟不一定是我最终的一个项目,我很看中的一点就是,至少是现在大的企业不敢去干的一件事情。对于小企业去做,可能能够建立起像智能硬件,又或者像3C的新的渠道体系,这种渠道体系比较适合卖新物种特性的产品,我们有不同的产品线,的比如小鲸鱼,电子烟渠道融合3c渠道,把它当成数码的产品去卖,或者是作为礼品、商务渠道,它的渠道边界会特别宽。
章晋源:我们更关心数据的回收和资金的效率。电子烟在这个阶段卖的是烟弹,如何通过数据回收做深度运营,这个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像邱总讲的小烟,其实更像火车站卖茶叶蛋这么一个模式,因为你再也不可能去第二次了,但我们最关注如何去回收数据,因此在做线下推广的时候非常谨慎地部署我们的用户系统。
第二个是资金效率的问题,渠道的资金效率极其低下,账期可能有三个月,我们供应链的账期可能是1个月,一来二去我要两个月的时间去补贴我的账期。所以对渠道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接受各种金融工具合作,我们可以给他做小额授信,我们听说了很多这样的渠道,比如说我们跟今麦郎的合作,未来会有三百万家店,每家店都可以做小额授信,资金效率会提高。这个战场打到最后,至少六个月内,拼的就是你资金效率有多高,很多友商开始往弹尽粮绝的方向走了。
Q3: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是一个低配版的手机市场,而且现在节奏比智能手机发展更快,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市场会像手机行业的华米OV一样,剩下几家头部公司。?
如果这个行业剩下了不超过5家头部公司,那么这些公司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周洁:跟手机行业最大的区别是,它目前还是产品非常不完善的一个品类,手机每年开一次发布会,但电子烟的迭代速度太快了。很多人认为这个是简化版的手机行业,但去了之后会发现还是有很多苦头的。
邱懿武:百分之七八十还是很像的,电子烟最终还是快消品的属性居多。从未来的角度看,政策没有统一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经营的能力和战略,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渠道资金链断掉,有再好的能力或者有再多粉丝,资金链断了啥都干不了。
章晋源:我认为电子烟行业五年后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是跟中烟体系深度整合;第二是有极强的品牌能力,电子烟厂商他们不缺渠道,他们缺的是现代化的、更高速的品牌的打法;第三有全球化作战的能力。这就是个命题作文,五年后的公司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股权结构应该更简单一点,能力配置上更侧重品牌,跟全球的商标专利有更好布局。
Q4:电子烟现在已成风口,下一位风口大家认为是在哪些行业?
邱懿武:不管经济怎么样,大家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站在这个角度,风口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产品,中国的这个阶段特别像70年代的日本,无印良品,咖啡等新的品牌的爆发,体现了低欲望社会的消费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哪一个能突然热起来,是比较难判断的。
周洁:我不觉得电子烟对于 MOTI 来说是一个风口,今天 MOTI 做电子烟,明天可能做别的东西。对我个人来说,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在养老,因为我觉得整个人口结构,目前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心态,养老可能可能是接下来大家要考虑,或者可能成为产业的一个行业,我把电子烟纳入大健康的行业。
章晋源:人民币前景主要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去杠杆,估值模型变了,几家基金的退出期都到了,哪怕是最致命的机构,表现都不如预期。这种背景下,GP 们的核心考量,第一是现金流要强,上一轮互联网创业模式高增长换高估值的玩法过时了,无论是企业服务还是消费品都符合这个观点。
第二个是产业级别的机会在出现,机构如果用一年的时间判断这个事情,我认为他们一定会考虑现金流;五年的话,可能会核心考虑比如养老产业这样的产业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