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DVP81F&id=581230914319
当娃娃机、迷你KTV、口红机、VR体验椅几乎成为每个购物中心的标配,与此类似的福袋机又开始流行。最近,青岛的一些影院门厅、商场出现了大批“幸运福袋”机,取代娃娃机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手机扫码支付30元即可掉落福袋。设备上的奖品展示,从手机、耳机到吹风机、充电宝不等。有人在此执着地为了自己想要而没有得到的“惊喜”屡次扫码支付,也有人,试过一次没有被大礼砸中就悻悻离去。
福袋在日本已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又在中国市场热销。一开始,商家只是在袋内放入价格种类不一的若干商品,以统一价格出售。慢慢地,对福袋内容保密的传统发展成提前向顾客公开,销售方式也从排队购买演变为网上抽奖、福袋机掉落、朋友圈接力等等。“福袋文化”由此从家居百货拓展到线上线下各个领域。商家通过福袋刺激了人们对未知物品的期待,吸引买家的支付欲,也适时给予顾客一些小甜头,让越来越多人抱有中大奖的侥幸心理。

其实在类似娃娃机的福袋机之前,商场各种店庆、周年庆的福袋活动也是流行了有些时日。作为一种不失趣味的营销方式,其中最大的诱惑,仍在于盲选——在买完单打开福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能拥有什么。运气好点,可能恰好是你想要的;点背一些,可能完全就是个鸡肋。正如《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低价游戏玩出高价惊喜?不存在的!
以低价游戏玩出高价惊喜的独特营销模式,真的很容易消费用户的心。至少,刚开始一阵是这样的。有小部分人得到意料中的商品满意而归,也有大部分人因备感受骗而懊丧不已。但这所有的悲与喜,商家都可以用“运气”来解释。
差点赢:生活中,人们往往都迷恋小概率事件。如果非要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相信多数人都更倾向于后者。有研究证明,“差一点就赢”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其程度只比“真的赢”稍逊一点点。而福袋本质上与博彩相似,都是充分运用了支付者的“赌徒”心理。由此,便吸引顾客乐于参与其中。
小博大:在为顾客提供小概率赢利的同时,福袋还不断敲打着大家的潜意识:尽管袋内商品不是你们想要的,也不至于完全损失掉购买福袋的钱。我们都是风险爱好者,都难以抗拒以小博大的诱惑。而福袋事实上就是在销售这种中奖机会,它不仅可以带给用户新鲜和刺激感,还能激发买家后续的传播行为。

随机性:在类似碰运气的心理驱动下,有的人想借福袋试试自己运气如何,也有的人想一探究竟,看“里面是不是真的有惊喜”。对此心理学家表示,“随机性”会让人上瘾,与人们迷恋小概率事件类似。参与者花20元可能购得价值几元的物品,也可能购得价值上千元的物品,中奖结果完全属于偶然,而大脑对这样不确定的收益青睐有加。
多功能:自称是“自动贩卖机”“为新零售赋能”……福袋机以无人贩卖技术为支撑,通过扫码支付,呈现所谓的“神秘礼物”。在无人零售快速发展的时代,每台福袋机都不仅是一个线下销售场景,还配备了免费WIFI、充电等多功能,也算得上兼具数据、广告、传媒、批量营销等为一体的,“风口”上的移动载体了。
如是说
你沉浸未知的乐趣 商家获得确定收益
“通过客户群体多样化、数据样本扩大化、品牌营销无界化、利润来源多元化达到运作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共赢的目的。”对福袋机的正面评价,人们如是说。若商家合理合规地运用福袋,买卖双方确有可能实现双赢。但若表面在各个平台铺天盖地搞宣传,内里“挂羊头,卖狗肉”耍滑头,终究是无法获得市场认可而会被淘汰的。
且冷静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线上许多“福袋文化”,少部分是为回馈老顾客,大部分目的在于“清库存”。而线下的福袋营销,吃相也好看不到哪去。为了顺势回笼资金、销售推广,不少消费者都被商家刻意打造的“超值惊喜”冲昏了头脑,最后落得花钱买教训的下场。
虽然说法有所翻新,但福袋机本质上,仍就是商品售卖机。既然是商品,“物超所值”的面纱后,一定有多样的盈利目的。我们本该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