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曾在2015年8月时将Google更名为Alphabet,并在
纳斯达克上市,被问及缘由时,他说到,多数企业会舒服地用已有资源做同样的事情,只有少量增量变化,“但在高科技行业,革命驱动下一个高增长领域到来,需要不满足于舒服,方可长存。”
京东金融掌舵人陈生强与拉里·佩奇有着近乎一致的创业逻辑——不断跳出舒适区,而对于京东金融而言,也与Alphabet科技巨头一样,有着相似的生长路径。
今年4月时,陈生强一语中的抛出“未来不再持有金融资产”,9月17日晚,京东金融官方微信、微博、头条、抖音账号突然集体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和“京东数字科技News”。这个估值达千亿元人民币的新兴独角兽的下一步可能备受关注。
11月20日,鲜少抛头露面的陈生强现身2018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JDD大会),并对外官宣:“京东金融”品牌正式升级成为“京东数字科技”(JD Digits),启用京东数字科技母品牌以及新LOGO。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金融依然存在,并将成为京东数字科技的核心业务之一,涵盖个人金融、企业金融、金融科技等业务。此外,京东数字科技旗下还会包含京东城市、京东农牧、京东少东家、京东钼媒等多个独立子品牌。
除却让京东数字科技的品牌架构清晰示人外,陈生强还阐述了这一升级得以实现的迭代逻辑,“金融科技所做的是用数字科技助力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样,数字科技也可以服务实体产业互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实体产业的发展。”
在他看来,“从金融数字化到产业数字化,这是一个自然进阶的过程。”看似容易的一件事,但从京东金融行至京东数字科技,团队足足走过了五个年头。
陈生强依然记得内部创业时,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曾说到,“京东一定要做金融,这块业务的规模未来不会比电商小。”事实也确实如此,京东金融如今已经独立服务着涵盖城市和农村的4亿个人用户、800万线上线下小微企业、7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12000家创业创新公司。
瞩目京东数字科技的未来,陈生强认为,以产业既有知识储备和数据为基础,以不断发展的前沿科技为动力,着力于“产业x科技”的无界融合,推动产业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最终会更好得降低产业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产业收入和升级产业模式。
自我迭代 拒绝舒适
实际上,自2013年成立以来,京东金融一直都在从事金融产品相关服务。
此前,陈生强曾指出,当初京东之所以做金融,一是因为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源于消费者有信用采购和理财的需求。于是,京东金融诞生了。
目前,京东金融的产品覆盖了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众筹、保险、支付等方面。陈生强将这一阶段定义为1.0阶段——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致力于风险定价、用户运营,将数字资产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京东金融开发了数字化的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不仅助力制造业、流通和消费领域企业升级,还帮助小微企业、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消费者及三农客户享受着普惠金融服务。
但是,这需要基于京东的电商产业链,为消费者和供应商提供自营金融服务。陈生强及团队没有满足于京东体系内的舒适区,开始不断思考业务发展的瓶颈和天花板。
“如果京东金融做自营金融,净资本会成为天花板。”陈生强很明白,京东金融最具实力的是连接场景和客户,可以依靠技术洞察用户及深度理解金融,再用智能的方式去做风险定价。
基于这一认知,他于2016年果断决定京东金融要“开放化”,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链条的金融业务,即转向了B2B2C的2.0 模式。
在这一阶段,京东金融通过与金融机构融合,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了在场景和用户、产品及运营和管理上的数字化。陈生强曾指出,京东金融利用自身的数字化科技优势,首先帮助金融机构用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接触全新客群,再者从全新客群和存量客群中识别出优质客户,降低欺诈和信用风险。从此,京东金融也被定位为一家数字科技公司。
“从数字中来,到实体中去,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陈生强说道,在这个过程中,数字科技公司与实体企业应真正弄懂“融合”的精髓所在,建立起数字化的思考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迭代。
技术引领 应需而动
一直以来,金融作为第三产业,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于其中探索出相关金融服务数字化能力的京东金融,又开始反思:如何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应用于更广泛领域,继续深入服务于制造业、农业等产业,推动整个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
“只要自身数字科技能力足够强,跳脱金融行业之外,将面对更广阔的空间。”陈生强希望,京东金融具备的数据和技术能力在输出、应用及创新的过程中,还能不断打破界限,重建壁垒。
于是在今年3月,京东金融成立了以京东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为首的城市计算事业部,这也成为其布局城市计算领域的开端,在金融服务之外开始探索钻研提升城市效率的解决办法。
陈生强对于京东数字科技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九个月时间,京东便基于既有的数字科技能力,以及产、学、研、管、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打造出了一套能够让多方共同服务于智能城市建设的城市操作系统。”
据介绍,这一城市操作系统中,京东数字科技研发的城市计算平台是关键核心,通过数据结构化和标准化、AI算法模块化、解决兼容问题的开放式架构以及涉及数字隐私的数据网关。目前已经支持包括城市交通、环境、能耗、民生政务、公共安全、产业规划和商业运营等在内的多个垂直领域应用。
JDD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与郑宇还共同启动了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郑宇出任院长。在他看来,通过聚合集团在电商、物流、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依托城市计算事业部强大的研发和产业化实力,“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将解决城市中交通、规划、环境、能耗、公共安全和政务等领域的痛点,推动城市从规划到运维到预测的可持续发展。”“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能理解智能城市的价值,整个产业化、产业变革、产业革命都会依赖于这样的能力。”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技术研发部总经理曹鹏表示,京东数字科技要做产业数字化合作伙伴,推动产业的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谈及在过去一年中京东数字科技取得的亮眼成绩,曹鹏着重对三大核心技术能力——数据技术、AI(人工智能)和IoT(物联网)加以细致分析。“数据技术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的技术基础和前提。其次是AI技术,京东数字科技是国内最早将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企业之一,早在2014年就把AI技术应用于风控领域,结合实际业务场景的大规模实战应用,使得自身的AI能力不断进化,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IoT相关技术是解决应用场景问题最为重要的技术能力之一,万物连接正是数字科技时代的必然方向。”让曹鹏自豪的是,京东数字科技基于上述技术能力,推出了一系列“黑科技”产品。
笔者在现场了解到,京东数字科技搭建起的自动化机器学习平台,基于海量数据构建起强大的知识行为图谱,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样本量少、共性特征稀疏等原本非常棘手的难题;最新的“风控超脑”产品,从超过150万的特征变量中选取90万维,通过AI能力使得弱相关数据不断被挖掘提升,使得旗下白条、金条等产品的资产不良率始终处于业内极低水平;综合使用计算机视觉、音频分析、NLP等技术与心理学相关模型融合设计的“京东心镜”,可用于风控、安防、员工情绪管理和招聘等领域……
“只有技术是不够的,只有场景也是不够的。“曹鹏强调,数据与技术必须进入行业与产业,”我们不做浮冰,而是要沉下去学习行业知识,了解行业痛点,才能真正成为产业数字化伙伴。”
赋能产业 共建共生
除却京东数字科技在金融行业、智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技术赋能,鲜少有人知道,京东数字科技已经面向农牧产业,推出了京东神农物联解决方案,最先落地的便是“养猪”。
说来也是巧合,原本在去年JDD创新大赛中规划应用于风控防护的“猪脸识别”,竟被京东金融三名技术男打磨成了,赋能农牧产业末端的京东农牧解决方案中的一大利器。
据悉,除“猪脸识别”外,精准饲喂、疫病监测等技术也应用其中,构成了京东数字科技产业数字化的落地方案之一,并联合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建立了丰宁养猪示范点,一举实现“养猪智能化”。
一年时间里,京东农牧解决方案可将生猪养殖的人工成本缩减30%~50%,饲料使用量将减少8%~10%,且平均出栏时间将缩短5~8天。若国内生猪养殖产业全面部署这一解决方案,以年出栏7亿头生猪计算,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可以助力产业降低超过500亿元成本/年。
技术创新带来的效能和影响是如此的真实立现。据京东数字科技方面介绍,在示范点成果公开后,京东农牧解决方案甚至还拿下了几千万的外部商业订单,排期甚至安排到了明年6月。
将“技术”摆在重要位置上的京东数字科技,除了将数字科技赋能数字城市、农牧产业之外,还在数字营销、数字出行等更多的行业展开探索。
像在数字营销领域,京东数字科技整合百亿人民币级别的京东系线上广告位资源和两百万个线下智能屏幕,通过“O+O”模式让数字化营销的场景从线上扩展到线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解决广告主的投放痛点等。
不过,在技术创新、探索助力产业转型相关的项目模式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共存的。曹鹏指出,“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像白条或养猪团队那么幸运。在寻求产业与科技相融合过程中,仍需要遵循产业数字化的战略规划。”
正如陈生强所言,“与数字科技携手共进的五年里,京东金融从来没有想着去颠覆谁,去抢谁的生意,未来的京东数字科技,更不会去打造封闭生态。”在他看来,产业数字化的市场足够大,共建与共生必然成为主流的市场生态。
当然,用来衡量“产业x科技”是否真正有效的标准是,是否实现产业的成本降低、用户体验的提升和产业收入的增加,以及是否具备迭代商业模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