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淘宝,拼多多现在的搜索以及商品推送展示的底层逻辑都是千人千面,也就是说平台利用自己的算法,尽可能把客户想要的商品展现给客户,用来减少客户的选择时间,提升购买转化率。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掌握千人千面的原理,利用好千人千面的机制,让自己的商品展示给最匹配的客户,那么出单的可能性自然会大大的增加。

一、千人千面在搜索中的作用
关于搜索,我们大家先想想,在任何一个电商平台上,搜索引擎会有限推荐什么样的商品给消费者?一定是最有可能购买的商品!因为没有人希望看到一堆自己不想买,甚至不喜欢的东西。
当一个买家搜索一个商品关键词的时候,买家的标签如果和商品的标签匹配度高,那么这个商品就会优先被该买家看到。如果具备此类标签的很多买家,都在你的店铺产生了一定的行为。这个行为不一定是购买,浏览,收藏,加购都可以。那你的商品也会反过来被打上这类买家的标签,下次如果有此类买家搜索该商品,你的商品也会被优先展示给此类买家。
当买家看到了系统匹配给自己的商品后,如果这些商品确实是最贴近自己实际购买需求的,那么就会下单购买形成转化。什么叫最贴近自己购买需求呢?就是不但想买,而且还要能买得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准匹配,只有精准匹配,商品转化率才最高。
在电商平台上,人群标签的种类高达上千种,如何从上千种人群标签中找到和商品匹配的标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具体到搜索展示的场景下,不同的关键词,匹配的人群可能都是不同的,搜索引擎会根据关键词对应的产品需求来找到相应的匹配人群。
举个例子,某款产品有1000个访客,平台分析访客的时候,发现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比为60%,并且转化还比较高。所以搜索引擎会认为你的产品比较符合这类人群,当有人搜索的时候,会把你的产品推送到20岁以下的人群搜索结果中。而其他的年龄段人群搜索时,就会减少甚至不推送你的产品在结果页展示。
这些人群标签的数据平台又是怎么获取的呢?一部分源自于用户注册时填写的信息,一部分源自于用户在平台上的操作行为。通过这两部分数据来刻画人群特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群标签。其中的静态的属性标签包括年龄、性别、收入范围、星座、生活区域等等。而关于一些用户兴趣爱好的属性,就要结合动态行为来更精准的打标了。
比如,有个客户的标签是18-25岁之间,女性,学生,低收入人群,美妆达人,巨蟹座......,最近刚买了一只唇膏,那么另外一个人如果标签与她相符,系统就会推测,该用户购买这个唇膏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那么在这个用户搜索唇膏的时候,就会优先展示之前被同类标签的用户购买过的产品。甚至用户没有搜索,在首页也可能推荐此类商品。
除了用户的静态属性标签外,平台还会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推荐,比如在电商平台上,常见的用户行为就会有搜索、浏览、咨询、加购、支付、收藏、评价、分享等等,那么通过记录这些用户行为数据,平台就可以对应进行推荐了。
具体的推荐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基于搜索关键词进行推荐
当你一个用户在电商平台刚注册的时候,这时候除了静态属性数据,其他的行为数据都是空的,这时候怎么办呢?那这时候平台就会根据他搜索的关键词来进行跟踪推荐,根据搜索同样关键词的其他用户,最后成交的商品概率来进行合理的推荐。
举个例子,例如连衣裙这个商品,在风格上有韩版、欧美、田园、学生、波西米亚风格等等。那么搜索引擎通过分析之前搜索连衣裙这个关键词的其他客户,发现60%以上的客户最终都购买了韩版风格的连衣裙,那么搜索引擎就会认为韩版连衣裙是一个成交概率比较高的连衣裙品类。所以,当新用户搜索的时候,默认会把韩版连衣裙大量的展示在该用户面前。
2、基于浏览记录进行推荐
对于淘宝或者拼多多这种大型的电商平台来说,用户在整个网站或者app中的所有浏览记录,它都是有记录的,完全能够做到准确的知道你在什么时候浏览了什么商品。而对于正常用户来说,浏览的行为背后代表对此类商品的关注,说白了,就是客户对这个商品感兴趣啊,只有感兴趣才会浏览,才会关注。那么平台完全可以根据这一类商品的相似度进行关联推荐,用户所有浏览行为都是商品推荐的重要依据。
举个例子,每次当你搜索并且浏览完一些产品后,关闭淘宝,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淘宝,你就可以看到在“猜你喜欢”模块中出现之前浏览过的同类商品,这就是基于你的浏览记录来给你推荐的。
3、基于购买记录的推荐
这个其实平台的想法很好理解,但是现实的方式我觉得比较鸡肋。站在平台的角度,因为你已经购买该商品,所以这证明了你对这个商品的认可,甚至是对这个店铺的认可,尤其是在一些比如说衣服、食品、化妆品、宠物用品等复购率较高的商品中。
如果你在这个店铺里面买过,那么你在搜索相关的关键词的时候,这个店铺符合要求的商品就会被优先展现(尤其是新上架的商品),方式就是通过打标购买过的店铺给这些商品优先展示,这个是买家卖家都能接受的。
但是,当你买过某件商品后,在首页手淘推荐或者已购买的商品页面,也会出现和你刚才购买的商品一样或者差不多的商品,这就是我觉得鸡肋的地方。别人刚刚买过一件,难不成同样的东西让买家再买一次么?更多的时候对于卖家来说反而是不利的,因为很多买家看到更便宜的商品,会把原来购买的商品退款,然后去购买更便宜的同款商品。
这样对于之前的卖家来说就凭空增加了店铺的售后和退款率,而对于客户来说,也养成了下单后再去比价的坏习惯!也许平台的初衷是逼着卖家去提升商品的竞争里,优化商品价格。可这是没有底线的,对于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比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