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的思维方式是有定式的,未必就是好方法。所以,略微扯一扯,总结一下,不是金科玉律,但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觉得讨论思考方法,涉及到2个关键词,一个是闭环,一个是逻辑。
闭环是说,要想办法形成循环,不断获得正向反馈,从A到B到C到D。
逻辑是说,不管怎么去思考,都能够有道理的自圆其说,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一个部分,要有因果关系,从0推导到1,从1推导到2,怎样才会有关联。
所以,闭环和逻辑其实是一整套思考问题的方式。
让我来举个思考问题的例子吧。
大概1年多以前,有个朋友问我,有一家银行给他发了offer,去做银行App的运营,我问他做什么,他说要做银行App的活跃度,问我怎么看。
我说:所有银行App可能都想做活跃度,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账户持有人为什么要打开App?每个人在银行开户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人是要理财,有的人是因为公司要求在指定银行开工资卡,有的人是申领了信用卡,需要查账。
那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打开银行App的动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工资放在某个银行的人,他可能只会在发工资和给他人转账(譬如婚后财产的归集)的时候打开App;对于在某个银行理财的人,他可能是在看收益和复投、赎回的时候打开App;对于使用信用卡的人,他可能是在查账、还款、提额和再次申卡的时候打开App。
那么,其他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开App?我们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题外话:亲爱的读者,你如果听过我在三节课的用户体系课程,应该知道对于用户行为这件事儿,我们是有一个公式的,叫做:
B=MAT,也就是,B(用户行为)是由M(动机)、A(能力)和T(触发器)结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打个广告,新一期的《高阶用户运营方法与大规模用户体系的搭建》就要开课了。如果需要可以去听听看,如果觉得价格高,可以等第10期开班,届时会有优惠(其实每次新班似乎都有优惠),hiahia!
如果说,银行App寄希望所有人活跃,这不现实,那么问题来了,在「查询工资到账」、「多账户归集转账」、「理财收益查询」、「复投与赎回」、「查询信用卡账单」、「还款」这些场景中,哪些是可以考虑提高活跃度的,哪些是没有用的?
答案肯定是「理财收益查询」、「复投与赎回」这一类理财相关的需求,更容易去作为抓手,激发理财用户在银行App上活跃。
于是,自然而然的,和理财、投资相关的攻略、心得、方案、抢购,是可以作为提升银行App活跃度的抓手的,那么延伸一下,理财如果能做,信用卡持卡人的权益、活动类内容是不是也能做?唯一碰不了的是纯工资卡持有人的活跃。
好了,如何去在这些方面形成运营方法,就是我那位朋友的问题了。
你会发现,在这个例子中,思考回路是:
目标是什么→条件有哪些→切入点在哪里→实现的方法是什么→提出假设
其实后续还应该包括:假设提出后如何验证→验证通过与否的后续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再次假设)的过程。
如果这个例子不够,大家还可以去想一想,华为这次事件,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
未来可能发生什么问题→这是什么样的问题→会发生什么结果→什么措施能让结果尽可能变好→这些措施中哪些是立刻能做的,哪些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时间的先做→保证措施的连续性→问题发生了开始应对。
落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老板提出来说,上个月完成了10万用户付费1000万的销量,这个月要求销量增长100%,你的思路就很简单:
上个月1000万,10万用户付费,人均100块,这个月要做2000万,2个方法,要么做20万用户,每人100块,要么做10万用户每人200块,那么,怎么能把付费用户做到20万,或者人均做到200块呢,这才是思考的起点,而如果你把起点变成了,卧槽,老板要求月增长率100%,那估计这个问题就要很纠结了。
那么,假设今天你思考的问题属于新的领域或者行业,怎么办呢?
我的经验倒挺简单的——把自己丢到场景中去。
所以,个体的经验很重要,但是很容易「经验不足」,譬如,做母婴市场的运营,其实是个未婚的汉纸或者妹纸,就很难从个人经验中获得灵感,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自己丢到场景里去,譬如,加入妈妈群、育儿群,从观察者角度获得经。
另外,思考是一个需要输入信息然后输出的过程,因此,输入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也很重要。
因为这个,我才写了这篇番外:关于运营的100个问题 | 番外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所以啊,如果有人问你问题,但是又信息量不够的话,你可千万记得要让他多输入一些信息给你。有时候,关键信息获取不到,思考也是无法展开的。
大概就是这样,还有啥问题,继续问,我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