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新征程中,《建议》明确规定和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乡村振兴,核心在于针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导致乡村衰退的主要因素,注入对冲和反制力量。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振兴。人才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气旺也是乡村繁荣兴旺的标志。然而,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本不足以及引人留人机制缺乏,导致了目前乡村内源发展动力不足。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新动能,应组织实施乡村人力资源提升计划,培养乡村发展带头人,留住部分本土优秀人才,引进部分外来适用人才。体现在:
1)加强乡村发展 “带头人”队伍培养。
建立乡村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从各个领域遴选乡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乡村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挖掘本地人才,发挥乡村 “带头人”以上率下、以德服人的作用,培养农民的公共意识,激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2)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加强对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的普及性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农民”、“新农人”认证体系。针对农业生产技术、农场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实际需要开展专题实训,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技能。
搭建乡村传统技能、技艺、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平台,发挥传统工匠、非遗传人等乡土人才的技艺传承作用,促进传统技艺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适应新需求变化的持续创新,造就一批乡村技艺大师,以专有特色技艺带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发展。
3)吸引创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2020年返乡留乡农民工增多,各地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创新。农村农业部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1010万、比上年增加160多万,首次超过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
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创业园、农业创客空间、农村电商孵化园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举办乡村创业大赛,组织产业专家、技术专家、业界企业、金融资本、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参与,通过评选实现公益宣传和推介优秀创业项目,促成创业者与相关资源对接合作。鼓励专业人才为农服务。
加强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稳定性支持,充分保障技术人员的稳定性收入。以对科研和合作项目的支持,建立吸引专家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站、科研实验站工作的机制,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提升其服务能力。
从乡村振兴发展层面看,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让农村更加美丽,农民生活更加富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要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

图:服务数字新农村需要SbBC商业运营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村播电商助新农村新发展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支持各地聚焦优势特色主导品种,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放到乡村产业的具体工作中来看,即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乡土特色品牌。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


乡村振兴村播电商学院项目计划是通过系统的策划运营和传媒(融媒体+直播平台)赋能,专业的培训师资力量结合为地方村(乡镇)打造自身独属的“产业发展典型带头人IP”,让本土人代表本土,带头人IP做主引加以“培训+认证+实操”三位一体实现打造培训主播人数不低于1000人,万粉级主播不低于200人,其中月入过万主播不低于50人,每年举办活动不少于3场,形成具有县域特色“文化+产品”的直播电商矩阵和内容文化阵地,落实拉动当地产业年度销售额不低于2000万助农销售目标。



未来,经济市场发展机会在地方,在新农村,在新征程时期的村城联动,双流双辅发展。
2021年恰逢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年, 同时也是我党建党100周年。建设实施推进落实围绕“一县(乡镇)”为基础核心,通过SbBC商业模式设计配以“IP活动+文化+科技+传媒+产能标准”立体服务的“ 1+5”运作模式,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保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村(镇)城联动,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袁帅:“IP活动+文化+科技+传媒+产能标准”立体服务的“ 1+5”运作模式
从十四五开局到2035,全国范围内,一线城市,超二线城市均将围绕地方实际情况结合,布局“新农村包围城市”,发达城市消费群体带动县(乡镇)域产能,村城联动,双向流通,实现新时代特色的村城同步互辅发展路径!
以县(乡镇)域经济产能为底层依托,数字科技技术为辅助,文化传媒为加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落地推进“新农村包围城市”,在提高地区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推动乡村科技型人才振兴,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富。

作者:袁帅,会展业信息化、数字化领域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融媒体专委会金丝结指导中心执行主任、新社汇&微会动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