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商这几年发展迅速的同时老平台业务出现下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习惯大力冲击整个市场。
前几日京东财报出来,前后半个月市值蒸发72亿,占比达到1/3。
试问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京东一再下挫?
A-“靠钱上位”? 行不通?
对于电商领域的烧钱似乎并不像服务或者工具行业。
众所周知,京东商城的传统强项在于3C品类,销售额占比约60%,是京东的主要营收来源,而京东很早就开始将品类扩充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希望通过不断扩充其商业边界可以实现收益的增长,但3C品类价格较为透明,毛利低,京东商城的亏损与过分依赖3C品类有一定关系。
而且京东赖以为豪的“直营自建物流”也属于赔钱状态。
从自建物流、扩品类、做开放平台的“辉煌”是资本环境促成的。
而在京东年会上,ceo刘强东明确京东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将主要聚焦在电商、金融和技术三大领域。
回看第一个季度的财报,不难看出这些似乎都是继承了京东集团“砸钱布局”的套路。
B-京东金融,不是互联网金融
是的,京东表示:京东金融是金融科技公司,这个定义暂且不纠结。
相关数据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京东金融营收12.58亿元,却亏损了6.77亿元,净亏损53.8%。
另一面为了尽快上马业务线和增加营业金额,京东金融以低费甚至免费拓展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风险阀值。
然而,今年以来,整个市场大环境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互联网金融有降温的势头,很多P2P公司跑路,众筹也没有像往日那么热。
C-京东到家,本来就是个错误
O2O记得当初我在14年举办中国首届O2O产业峰会开始到如今,并没有真正成功的O2O出来,而京东也是一样,本意想借京东到家成全自己的O2O梦想,可是战术切入点错了。
不知道当初的想法是什么,是利用自己的物流体系建立线下商业闭环?
或是用物流的幌子做线下圈资金流的实质?
不管怎么样,线下的品类切入错了,推广方式也错了。
首先,京东到家先择了实物类门店,那些便利、零售和连锁,且不说这些商业自有体系,你京东本来就是实物零售,居然给这些门店提供曲线配送服务,那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曲线到家,不是直接到家。
并且,京东到家严重影响着京东商城的配送服务质量,终端个人精历被稀释。
我个人认为,京东到家这个项目,也许不久就会有裁员那一天,或者战略后撤那一天。
D-京东物流,优势瓦解
物流上,我一直佩服阿里巴巴的物流体系,尤其现在整合出来的杀手锏:菜鸟网络的物流联盟以及高德地图给予的大数据支持。
而京东物流,整体来说比较正规,可是优势还停留在一二线地区,同时优势也正在被瓦解着。
最要命的是物流已经没有空间,一方面,三四线地区做到211当日达和次日达,代价是具大的。
用户不够聚焦,订单并发量不能满足物流时效成本覆盖。
另一方面,与当年社会物流落后不同,现在的四通一达们,甚至是EMS,都已经被电商带上了轨道,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成本也都在下降,甚至局部低于京东。
所以,物流也出现窘境。
上个月菜鸟副总裁万霖透露:到今年底,菜鸟联盟的当日达城市要达到20个,次日达区县要拓展到1000个,要覆盖10000个商品品牌,服务1亿消费者。
E-京东至今没有构建流量生态
电商的发展流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京东CFO黄宣德表示:“腾讯入口给京东带来的流量支持在经历了三个季度的高速增长后开始减速。
过去三个季度,每个季度的平均增速都达到了 20%以上,这确实让腾讯流量对京东业务支持的贡献达到最大化。
不过根据前几个季度的数据,每个季度的增速都减缓了20%。
”没有人具体知道微信入口带给京东多少流量和销量,微信的确是好吃,但吃多了就有依赖症。
Q1京东通过移动端完成的单量占比72.4%,同比增加160%。
腾讯入口减缓带来的两个结果:一是核心GMV增长减缓,一是移动端占比增长减缓。
京东就像一个一直吃不饱的孩子,必须跑第一名才有饭吃,这是一个怪圈。
京东预计2016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介于642亿元人民币至662亿元人民币之间,同比增长约为40%至44%之间,环比增长19%至22.7%。
在整个电商市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京东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