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国外媒体周一撰文指出,虚假订单如今已在阿里巴巴巴巴集团旗下的平台上相当流行。它不仅让阿里巴巴集团的业绩数据存有水分,而且也可能让这家公司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详查。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当中国东南部城市杭州的创业者崔先生,希望为自己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购物网站的发卡和时装首饰生意吸引更多人气时,他想到了刷信誉这种方式。
虚假订单在中国又称之为“刷信誉”,涉及到付费让人们假扮成客户。这种方式能够让卖家提升其销售数据,理论上能够提升他们在网络市场中的地位,因为这种市场总是会把拥有良好记录且销量较高的卖家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卖家向“刷手们”支付订购产品的成本,外加上酬金。刷手们则下订单,然后使用卖家提供的资金完成支付。卖家然后发送空箱子或者装着值不了多少钱的小玩意,刷手们则为卖家写下好评。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虚假广告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被禁止使用。中国卖家如果采用这种手段,将会面临罚款以及业务限制问题。不过对崔先生来说,他的业务依然依赖于刷信誉,因为除此之外,他感到没有途径能够让买家看到自己的产品。
阿里巴巴集团去年9月在纽交所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募集到250亿美元资金。卖家刷信誉这种做法不仅可能让阿里巴巴集团面临监管部门进一步的详查,而且也可能让业界对阿里巴巴集团平台的实际交易额产生质疑。按照交易额计算,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集团表示,该公司绝不容忍虚假交易的情况,而且已经将查到的虚假交易数据剔除出财务数据当中。在截至2014年3月末的上一财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量大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天猫商城--商品交易总额达到人民币1.68万亿元(约合2740亿美元)。
不过据媒体对崔先生,以及另外20多位卖家、刷手和电子商务顾问的调查均显示,为了在中国竞争日益增大的购物网站上排名能够靠前,刷信誉已经成为卖家当中的一种流行手段。
新华社在去年11月的一篇文章中援引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伟民的话说,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卖家就约有120万家,涉及交易约5亿笔,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有800万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余伟民当时曾表示,这些交易“仅仅是冰山一角”,他“保守估计”中国职业刷手约为数万人。
一些刷手甚至把自己的服务项目投放到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网站中,还有一些人则开设课程,传授如何模拟真实消费者以及躲避审查人员的方式。
崔先生表示,如果没有虚假交易,“你的产品可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非常靠后的位置,买家可能会永远也无法找到你的产品。”通过上课崔先生掌握了如何躲避审查人员的方式,掌握到在投放虚假订单前需要先浏览若干家店铺。不过刷信誉的方式并未真正奏效:因为赚钱不多,崔先生在去年关闭了自己的网店。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表示,阿里巴巴集团使用复杂的工具,来鉴别虚假交易,并把它排除出公司的财务数据。
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今年年初透露,该部门曾质疑阿里巴巴集团对在线平台卖家的监督。阿里巴巴集团在去年9月上市之前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并没有披露其已经受到工商总局的质疑,包括曾在7月与中国监管机构开会。
尽管阿里巴巴集团声称工商总局的报告存有偏见,但这仍然引发了一系列的投资者诉讼,并推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该公司提供更多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夕与中国监管部门的谈判信息。截至目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报道未予置评,阿里巴巴集团则表示正应前者的要求与其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