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工作,问候家人朋友,分享美食美景......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根据腾讯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达5.49亿。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的即时通讯工具飞信,却在一度辉煌之后,渐渐走向了沉寂。多种口径的统计数据均显示,飞信无论是活跃用户数还是营业收入,均处于下滑态势。相似的产品,不同的命运。为何依托中国移动强大资源的飞信,会被后来者微信赶超?
用户体验决定成败
飞信诞生的时候,还是2G网络的时代。彼时的手机,功能远不如今天的智能手机丰富,上网体验差、资费高,更多人选择的是短信的沟通方式。不过,虽然每条短信只有一毛钱,又有套餐等各项优惠,但是积少成多,每月的短信费往往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飞信正是抓住了这一用户需求的痛点,通过手机与PC互通,短信与消息互转的功能,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再加上中国移动庞大的用户群,最初几年,飞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11年年中时,活跃用户数已超过8000万,并跻身国内即时通讯软件市场第三名。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增长态势却没能继续保持下去。2009年初,中国正式发放了3G牌照,移动互联网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各类不收费、讲求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
以腾讯公司的产品为例。2011年,腾讯的微信诞生。此后,微信又陆续推出订阅号、游戏、钱包、购物等应用,不断拓展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腾讯的手机QQ也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不断更新。比如提供了PC端与手机端QQ消息同步、文件无线互传功能等。反观飞信,其擅长的短信服务被微信和手机QQ等产品不断分流,在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上,飞信的转变也相对缓慢。比如,直到2012年,飞信才放开非移动用户的注册,而此时,微信用户已突破一个亿。最终,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竞争对手的蚕食之下,飞信逐渐走向了沉寂。
创新机制的问题
那么,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为何腾讯可以快速转身,开发出适应移动互联网特点的产品,飞信却动作迟缓,最终被竞争对手赶超呢?
在这背后,是创新机制的问题。知名电信专家项立刚接受《国资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是服务的整合能力。飞信等应用的开发和运营,并不是电信运营商自己做的,而是委托给合作伙伴做的。比如飞信委托的是神州泰岳。电信运营商的身份是一个管理者,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运营管理的控制,它自己是没办法把握的。
“比如,中国移动的人对于飞信有新的想法,需要告诉神州泰岳如何去做,这就需要沟通的时间了。如果要增加新的东西,可能还需要重新招标、采购。而对于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则是发现问题,迅速修改。效率高太多了。”项立刚说。
另外,互联网产品的创新,不仅要高效率,往往还需要不断的试错。而且,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商业模式并不是十分清晰。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曾指出,互联网里所有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都是建立在海量用户基础之上的。“其实所有商业模式不是规划出来的,是探索出来的。但是没有足够用户群的时候,你去想商业模式,是很难想出来的。”
纵观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几大门户网站,腾讯的QQ,360的安全卫士和免费杀毒软件,走过的都是类似的道路。微信也是在积累了海量用户之后,才开始逐步探索商业模式。
但这样的创新机制,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央企而言却很难实现。“电信运营商做一个业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多长时间能回本?多长时间能赚钱?赚多少?能不能完成任务?不可能采取互联网公司那样的操作模式。因为一旦失败,没人敢承担这个责任。”项立刚说。
关键在于是否擅长
不过,虽然飞信被微信赶超,中国移动的创新机制,与互联网产品的创新规律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在项立刚看来,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国移动创新的能力。
项立刚指出,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向和层级,对创新进行划分的话,那么中国移动只是不擅长某些方向和层级的创新而已。比如,虽然中国移动在一些业务开发上不如互联网公司,但是在宽带、移动通信等领域应用最新的技术,及对海量用户强大的服务支撑能力方面,则是其优势所在。
电信分析人士马继华指出,许多人说微信的用户体验做得好,其实更多是用互联网产品的标准来衡量的。而电信标准显然要严格得多。比如,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打电话,是绝对不能断的。
原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也指出,网络连接、移动设备和应用服务,没有人可以通吃,也完全可以跨界。“现在的问题是,电信运营商除了要做其他服务提供商所做的事情以外,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要说对用户的了解,我们是最了解的,应该找出一个最适合电信运营商的应用,而不是跟着别人后面来找。”
在项立刚看来,电信运营商更适合做基础型、平台型的应用。“互联网+由三部分组成,移动通信网络、智能感应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电信运营商具有网络优势,应该把智能感应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整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可以自己开发应用,也可以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