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停止了这种乐趣,人就会觉得烦躁和不满,觉得缺点儿什么,可自己也不知道缺什么。这种乐趣不会带来任何可以被称作是快乐的东西……片刻欢愉之后,留下的只是疲惫、厌恶和空虚感。”
怎么样?有没有让你回想起刚放下手机十几分钟,立刻又感觉必须刷一下朋友圈,不然一定会错过什么,结果一打开微信就又被带跑,神游一小时才回过神来的时候,产生的那种感觉?

罗素在《征服幸福》中,指出了人想要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时代获得幸福的几个必要条件和不利因素。几相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今人抱怨的这些,他老人家早就告诫过:过度的、现代化的“被动的娱乐方式”(在当年只有广播、电影)。将会剁碎人们的注意力、碎片化人们的时间、异化人们的社交、甚至扭曲人们的三观、破坏人们真正理性思考的能力。
微信官方经常以“连接器”作为自己的产品定位,这个比喻非常好地体现了微信生态的主要功能和特点。之所以称之为“连接”,就是让过去不能到达的现在能够到达,过去高成本到达的现在低成本到达,过去只能低频到达的现在要高频到达。
罗素没想到的是,“兴奋”在如今的成本是如此之低。足不出户,就从手上的一个小盒子里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相比之下,老爷子当年专门批判一番的出门旅行,简直麻烦得让人无法忍耐。
一方面,你越沉迷于那个手机中的世界,你就会越发觉得现实的生活、工作、学习,是如此无聊以至于根本无法忍受,你的注意力和耐力就会被不断地削减。另一方面,碎片化导致的效率和总可用时间上的损失,让你只好熬更多的夜。
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段子、科普文来真正地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已经被大家广泛认识到了。罗素也有相关观点:既然被打成碎片的本职工作不可能做好,同样因为载体限制而不得不碎片化的段子式知识,肯定也不可能对你有真正建设性的影响。
害怕因为打开微信不够频繁,而错过工作信息,或者严肃交流的有价值信息这件事,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要寄希望于通过微信进行未经制度化的工作或学习,这必然是低效的。不仅仅是因为载体特性导致的碎片化,也因为几厘米之外的朋友圈和订阅号按钮吸引力太强,不要闲得没事拉高自己好好干一件事的机会成本。
当然了,本文提到“微信”,只不过是挑了一个代表。微信、微博、推特、脸书、陌陌等等,所有这些活跃在墙内外的信息平台,都因为内容丰富又触手可及,让现代人爱不释手。但在同时,他们是不是打着即时通讯、在线社交、自媒体等等旗号,正在毁掉生活中真正的快乐,甚至让人们失去工作与学习的能力呢?
注:文来源科技圈围观指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