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21日,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三大国内电商平台陆续发布了公司2021财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0年Q2)财报。在疫情负面影响逐渐减弱、中国经济整体恢复正增长的大环境下,三大电商平台的Q2财报亦彰显了其核心商业的全面复苏。此外,在疫情影响下,各平台对新领域的探索与挖掘,亦为中国电商行业寻找到了全新的出口与机遇。
三大电商平台2020年Q2财报有哪些亮点和隐忧?本文将为您解读。
01
阿里财报:核心复苏,隐患犹存
8月20日,阿里公布了2020年Q2财报。
数据显示,阿里在该季度核心商业恢复了强劲增长势头,天猫GMV同比增长27%,新零售业务同比增长80%,阿里云业务市场占有率连续4个季度持续提升。
在疫情之下,阿里显示出了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独有的价值和竞争力。其增长主要由核心商业的恢复以及新零售业务的上升促成。
由于疫情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阿里的核心商业恢复势头良好,天猫GMV增速恢复至2019年Q4水平,直播电商GMV表现亮眼,用户拓展持续下沉。
随着国内复工持续推进,2020年Q2天猫实物GMV同比增长27%,增速恢复至2019年Q4水平,其中FMCG(食品、卫生用品等快速消费品)、家居及消费电子品类GMV增长势头强劲。
此外,由于疫情倒逼平台建设完善直播电商生态,阿里该季度淘宝直播GMV同比增长了100%,其中商家自主直播GMV的贡献达到了60%。
该季度阿里年活跃买家数达到了7.42亿,较上季度末增加1600万;移动端月活8.74亿,较上季度末增2800万。其中,立足下沉市场的淘宝特价版活跃用户数约4000万,阿里方面表示,低线城市用户获取是阿里未来发展的重点。

图片来源:阿里2020年Q2财报
和核心商业的逐渐恢复相比,阿里该季度在新零售领域的持续上升态势更为受到业界关注。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Q2,受考拉海购、天猫超市和盒马鲜生等新零售业务快速增长的影响,阿里中国零售其他业务实现了301亿元营收,同比增长80%。
财报显示,该季度盒马鲜生GMV线上化率稳定在60%以上,自营门店数量达214家,较2020年Q1增加7家。在门店数量持续拓展的同时,开店一年以上的店铺在该季度继续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同店增长。
云业务方面,阿里在该季度保持了高度增长,同时亏损进一步缩窄。数据显示,2020年Q2阿里云业务实现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59%,中国公有云市场占比连续4个季度持续提升。云计算业务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下降3%,同比缩窄2%。
根据Gartner的调查显示,目前阿里的云业务在亚洲市场仍然占据最大市场份额,超过亚马逊和微软在该市场的份额总和。尤其在中国市场,59%的上市公司是阿里云的客户。

图片来源:阿里2020年Q2财报
此外,阿里数字娱乐及创新业务在该季度呈现出稳健发展态势。
该季度,阿里将游戏收入由“创新业务及其他”板块调整至数娱业务板块,这一并组帮助阿里数娱业务在该季度实现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9%;创新及其他业务收入11亿元,同比减少6%。
具体到APP方面:优酷日均付费用户同比增长60%,随着影院经营恢复,预计阿里影业及淘票票将贡献较多数娱业绩增量;钉钉的DAU则随着复工复学的推进有所回落,但相比疫情之前仍增长了100%。

图片来源:阿里2020年Q2财报
纵观阿里2020年Q2财报,阿里主要依靠核心商业的复苏和新零售的上升实现增长,云业务也有所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阿里在本地生活、大文娱等业务板块虽然也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这对阿里的盈利能力仍造成了一定压力。
本地生活板块方面,其在2020年Q2实现营收7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1.8亿元增长15%,增速并不令人满意且仍处于亏损状态。相比之下,美团在本地生活业务领域早在2019年Q2就已经开始盈利。
除了本地生活业务,阿里数字媒体和娱乐项目也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整个阿里大文娱体系在该季度营收为69.9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4.26亿元增长9%,亏损20.18亿元(上年同期运营亏损32.82亿元)。但需要注意的是,9%的增长来自于数娱板块与阿里影业的并组,其整体亏损局面并未有明显改观。
好在阿里的核心商业和新零售布局势头良好,对亏损板块能够形成一定的弥补。但马云、张勇显然不能看着本地生活和大文娱等业务拖整个阿里的后腿,后续阿里应当会在这些亏损板块出台“新政”,我们仍可期待阿里的动作。
02
京东财报:三驾马车力保上升,下沉市场仍需探索
8月17日,京东公布了2020年Q2财报。财报显示,京东成为中国首个单季营收超过2000亿元的互联网公司。
该季度,京东实现营收2010.5亿元,同比增长33.8%,净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66.1%。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京东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盈利。
营收构成方面,该季度京东商品收入为1781.86亿元,占总收入的88.63%;服务收入为228.67亿元,占总收入的11.37%,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加33.5%、36.4%。
该季度京东年度活跃客户帐户为4.2亿,单季度新增用户3000万,同比增长29.9%创近11个季度以来的新高,移动端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40%。
通过京东2020年Q2财报我们可以看到,零售、健康、物流这“三驾马车”仍起到了提振营收的主要作用。
零售方面,财报表示,该季度京东的“大事件”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高端鞋类品牌教堂(Churchs)、伦敦的创新奢侈品时尚品牌克里斯托弗·凯恩(Christopher Kane)、英国著名的家具设计品牌汤姆·迪克森(Tom Dixon)等品牌在京东开设了旗舰店。
其次是直播带货领域,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京东平台的直播创下记录(成交额达7.03亿元),汪峰直播首秀成绩亦不俗(带货超2亿、观看人数915万),此外京东还与快手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是京东在该季度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应用服务——如针对移动产品的“即时送达”服务、基于AR的虚拟“试穿”服务以及基于AI技术的皮肤评估服务,这些新技术为京东增加客户粘性、提振零售业绩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京东2020年Q2财报
健康方面,8月17日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签订了不可赎回的B轮优先股融资,筹集资金总额超过8.3亿美元,该笔交易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获得该笔融资后,京东健康的药房供应链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并在更广泛的医疗保健领域探索更多的医疗服务机会。
此外在该季度,京东健康首个中医咨询中心和智能耳鼻喉科服务中心开业。通过这两个中心,“京东健康”APP内的专业虚拟医疗中心涵盖了心脏病、心理健康、糖尿病、肾脏疾病、儿科、肿瘤学和孕妇等领域。
物流方面,财报指出,该季度京东在河北廊坊市开设了新的亚洲一号仓库,该仓库配备了亚洲电子商务行业首个针对大件物品的自动存储和检索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处理物品的效率。

图片来源:京东2020年Q2财报
除了“三驾马车”,京东也在下沉市场逐步完善生态。该季度,京东在智能供应链保障“低价好物”优势的基础上,多场景体系性下沉,包括社交电商平台京喜、主站京东秒杀、京东极速版,以及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便利店等。
此外,京东通过与快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完善快手小店的供应链能力打造、品牌营销和数据能力共建等工作。通俗说就是“快手出人、京东出力”——快手主播选品销售、快手平台搭建场景,京东自营提供商品、物流和售后服务。
这些针对下沉市场的布局,让今年的京东618取得不俗成绩。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约68%的新安装京东APP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京喜新用户环比增长100%,约70%新用户来自3-6线城市。
下沉市场既来自线上也有线下新零售布局——如京东家电专卖店即在该季度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240%。截至2020年7月,“京东家电专卖店”数量达到1.5万家,覆盖全国2.5万乡镇及60万行政村。
但京东该季度财报也显示了京东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运营成本的大幅增加——财报显示,该季度京东集团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较去年同期的1282亿元增至1724亿元。此外,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及付款处理等费用的支出也有所增加,由2019年同期92亿元增至120亿元,涨幅达34.5%。
其次是下沉市场的劣势——在拼多多通过下沉市场异军突起之后,各大平台都将下沉市场作为增量市场,不断抢夺和深耕。京东已有深耕下沉市场的APP“京喜”,但其流量是三大电商平台的特价应用中最低的,在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当然京东还有线下新零售布局,且集中在下沉市场领域。如前文所述,2020年Q2“京东家电专卖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面对身后虎视眈眈的苏宁国美,京东的压力仍然不小。
03
拼多多财报:红利吃尽,要避免骑虎难下
8月21日,拼多多发布2020年Q2财报。
图片来源:拼多多2020年Q2财报
财报显示,该季度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6.832亿,较去年同期的4.832亿增长41%,一年净增2亿,单季新增5510万活跃买家。同时,该季度平台平均月活用户数达5.688亿,较去年同期的3.66亿增长55%,较一季度单季净增8140万;
整个2020年Q2,拼多多实现营收121.9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2.90亿元增长67%。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平台线上营销技术服务收入的强劲增长。拼多多方面在财报上表示:平台上的广大中小商家在后疫情时代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二季度是电商行业的传统旺季,加上国内经济在疫情后的稳步复苏,商家的广告需求也在迅速恢复。
此外,受益于用户增长与人均消费金额的提升,拼多多平台的交易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截至6月30日的前12个月,拼多多GMV达到12687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7091亿元增长79%。
在平台“0佣金”和“0平台服务费”的基础上,拼多多的商家发展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但拼多多更着力于满足用户消费需求——该季度二季度,拼多多平台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为91.1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1.04亿元增长49%,较一季度的72.97亿元增长了18.17亿元。
纵览拼多多2020年Q2财报,最大的亮点是拼多多研发费用的攀升——该季度,拼多多研发费用为16.62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07%。平台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为13.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投资于人才、算法、系统等“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仅占极小比例。
技术推动着拼多多应用与落地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农业、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拼多多已经是与中国农产区、产业带融合最为紧密的电商平台。财报显示,该季度拼多多继续积极倾斜资源助力农产品上行、带动外向型产业带开拓内需市场,加速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期间,拼多多率先开启了“政企合作直播助农”“产业带复工大联播”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帮助农户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截至8月16日,拼多多“市县长直播间”已累计带动平台相关助农专区和活动共计成交3.96亿单,卖出农副产品总计超过23.8亿斤,推动超过260个特色农产区产品直连全国近7亿消费者,直接帮扶农户超过85万户。
今年“618”活动期间,拼多多平台农产品订单增长136%,共计3.8亿单。其中接近75%的订单来自一二线城市用户。
从大数据来看,拼多多该季度的成绩尚属理想,单季度新增8140万月活用户,年度活跃消费者增加5510万,亏损较疫情期间收窄。尤其是在2020年Q1净亏损41.2亿的背景下,Q2净亏损收窄到7720万,这是拼多多是有史以来的亏损最低值。
但拼多多也在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用户增长速度下降。财报显示,该季度拼多多月活用户增速从68%下降到55%,增加的GMV也从上个季度的1506亿下滑到了1115亿。在疫情红利消退、人民生活回归常态后,拼多多内在增长力不足的缺陷正在暴露。
虽然拼多多的用户数已经接近7亿,势头直逼阿里,但其用户粘性和消费金额仍和阿里甚至京东都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也直接影响到合作商家对平台的粘性。
例如,通过2019年的“百亿补贴节”,拼多多的年人均消费从1257元上涨到1467元,同比上涨92.4%。此后,得益于拼多多的长期补贴战略,平台年人均消费始终保持了75%的同比增速。
但“漫天撒钱”的方法并非不可复制——2019年聚划算也同样开启“百亿补贴”,拼多多的人均消费增速立刻下跌到52.7%。
在2020年Q2季度这一态势更为明显——该季度拼多多平台年人均消费金额比Q1只增长了15元。这一态势对拼多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拼多多的烧钱补贴行为还将继续下去,一旦补贴开始缩水或者其他平台有更好的福利,拼多多很难维持和消费者的粘性,连带着商家也会审时度势选择退场。
更重要的是,一些中高端商家和品牌对于拼多多仍持天然回避态度,如前段时间拼多多和特斯拉的纠纷,以及此前海蓝之谜、戴森、三只松鼠、Switch等集体发声与拼多多撇清关系。虽然拼多多可以靠中高端品牌吸引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但品牌商家却始终认为入驻拼多多对品牌调性和利益有极大损害。
不能和头部品牌合作,拼多多的调性就很难得到提升,在2020年Q2财报中暴露出的隐患也就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即便拼多多放弃“进城”,仍守住下沉市场的基本盘,也急需解决提高GMV、提高人均消费金额等问题,百亿补贴不是常态化的解决方案。但这是一个死循环——虽然农产品是一个新市场,但拼多多上以日用百货为主的商品仍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比如追赶者淘宝特价版和京喜),如果拼多多不能构筑一个像“天猫美妆”或“京东数码家电”这样的优势品类,在2020年Q2财报中出现的问题未来还将一直出现。
当然,黄峥肯定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更何况以拼多多今日的体量和活跃用户数,也没那么容易被轻易击垮。但是随着疫情红利的散尽,处于骑虎难下之势的拼多多仍是任重道远。
04
结语
2020年Q2,京东市值超过拼多多重回第二;阿里虽然增速放缓但业界老大位置仍稳如泰山;和阿里京东千亿营收相比,拼多多百多亿的营收仍能排在行业三甲,也说明了其他电商平台疲软的现状。
在未来相对长久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商仍将是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三强以及一众追赶者捉对厮杀的局面,但更多互联网企业加入电商大军,让这一领域血腥味愈来愈浓。
作为商家的你,把鸡蛋放在哪个篮子里了呢?
注:文/糯米超人,公众号:门别网www.menbie.com网(ID:paidaiwang),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