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京东将于明晚上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在此之前,它与微信的“姻缘”,很难说谁高攀了谁。在获得微信移动大流量入口、并抬升自身估值的同时,京东也为微信商业化进程的推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不过,电商终究是门生意,微信到底适不适合品牌商“卖货”?在这场美丽的邂逅背后,微信对京东,乃至商家的实际意义又是什么?
亿邦动力网联络多家知名传统品牌商电商经理人、网络品牌一线操盘手,试图了解微信商业化的真相。在绝大多数商家看来,如果单从销售的角度判断,微信似乎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多少惊喜和“价值”。

亿邦动力网官网微信(iebrun)调研问卷结果
商家:微信真的不适合卖货
亿邦动力网在与数十家品牌沟通过程中发现,即使那些线上年销售破亿、在线下有相当知名度的成熟品牌商,在微信上月销售额也不过十几万。
“精选商品的活动大约一个月一期,一期销售额大概在20万元,有可能更少。微购物则很少,月均销售额基本在10万元以下。”某传统男装品牌电商总经理称,自2013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微购物(微信与第三方开发者联合为商家搭建的wap店铺)上开店,但销售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我个人觉得微信不适合卖货。手机淘宝销售占比更高。如果我一个月销售3000万,可能1500万都来自于手机淘宝。如果手机淘宝搞活动,移动端流量能到40%到50%。相反,在微信端的几个购物入口,不管是精选商品还是微购物,品牌都是链接形式,找品牌很麻烦,要一直往下边滑,购物体验很不好。而且在微信上搜品牌只有一两百个,而在淘宝上有几百万的商家可以选择和对比。”该电商经理直言,如果是追求成交量,首选肯定是手机淘宝;但如果是做品牌文化推广,微信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随着微信对品牌、用户的“万有引力”与日俱增,商家在微信运营上的投注也越来越多。早先只是一两个人运维一个订阅号,但微购物、微信精选商城、京东微店等电商产品的先后出现,则改变了商家的重视程度。为了微信的销售,有商家曾经组建了8个人的团队,但如此的投入产出效果实在值得商榷。
某户外运动服饰品牌商向亿邦动力网表达了不太看好微信卖货的理由是,如果从ROI的角度考虑,社会化电商应用前景十分有限,绝大多数模式不具备持续性,往往昙花一现。“微信更适合像小米这种互联网起家的、粉丝群体也是互联网人群的商品。”
目前这家品牌商在微信端只选择了精选商品,但成交量非常小,一次仅能卖出20件衣服左右,总价1万块钱。“功能也不好用——不能互动、不能收藏、不能跳转品牌店铺,只是一个成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