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最近和一些同学聊到公域、私域流量的定义,发现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样,甚至还有不清楚的,让我想起早年某教授就大数据说的下面这段话:
Big data is like teenage sex:Everyone talks about it,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so everyone claims they are doing it.
例如之前淘宝的微淘tab、京东的发现tab,有同学认为这是私域,我认为这样划分太粗线条了,包括把资讯、短视频App的推荐feed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公域,也太粗线条了,这会影响到后续观察公域、私域细分数据看板的取数逻辑。
我来说说我个人的划分逻辑,欢迎交流。
从字面上理解,私域是“自己能控制的领域”,容易产生分歧的点主要在于“控制”这俩字。
例如像公众号、微博这样类似RSS订阅且简单按时间线分发的产品,假设创作者有10w粉丝,那由于分发的逻辑/规则,创作者发表的每一篇内容,创作者是能够自己“控制”展现给自己的粉丝的,这部分属于私域流量肯定没有歧义。当然微博搞粉丝头条、打乱feed流时间线排序后,就另说了。
很多内容App里的关注feed,是私域流量,只是关注tab的渗透率并不会很高,除非默认打开是关注tab。
创作者内容下的评论区,是私域,这个也很好理解吧。能置顶好评论,哪个杠精惹创作者不爽了,分分钟拉黑。这都体现了绝对的“控制”。
创作者的个人主页,很多平台也提供了管理功能,置顶某条内容等,以及这个页面只会展示自己的内容,不会有其他创作者的内容,这也是绝对的私域流量。
对于电商来说,商家的店铺页,也是私域流量,商家能控制优先展示哪些商品。
最容易产生分歧的点来了,那就是推荐feed下一定是公域流量?关注feed下一定是私域流量?我的定义逻辑是:
我没关注张三,张三的内容出现在我的feed里(哪怕是关注feed),这次曝光=公域曝光,假设我点击消费了这条内容,这次阅读=公域阅读;
我关注了张三,张三的内容出现在我的feed里(哪怕是推荐feed),这次曝光=私域曝光,假设我点击消费了这条内容,这次阅读=私域阅读。
注意:上面所有讲的公域、私域,是针对创作者、商家视角,尤其是第6点。
嗯哼,上面就是我个人对公域、私域的定义理解。我自己的观察是,目前公域、私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各种推荐feed、关注feed相互交叉,例如最近大家刷抖音,是不是你关注的好友的视频,会在推荐feed里很高的权重被你刷到?
为什么平台要搞混血feed呢?因为公域、私域在c端和b端指标上,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优劣势,平台方会在当中基于某个优化目标做平衡。
注:文/搞消费决策内容的胡kk,公众号:搞消费决策内容的胡kk(ID:NoDataNoTalk),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