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在广州TIT创意园内,微信之夜给出了关于视频号的思考: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
次日在同一个会场,在锌榜举办的首届微信视频号大会,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表示,视频号的出现是微信生态内的一场内容革命。不难看出,微信将视频号关联到个人名片,是希望用户学会用视频代替文字、图片去表达自我。
“视频化会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面对视频号,该如何躬身入局?来,我们来听一下潘越飞怎么说。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01
微信的宿命,不被看好才有希望
我记得去年年初视频号上线,被外界群嘲没想到微信沦落到模仿对手,但一年过去了,很遗憾想看好戏的吃瓜群众没能如愿。
事实上微信是基于市场洞察推出视频号,并非忌惮抖音与快手。
去年的2、4、6月份,是大家对视频号信心下滑到谷底的三个月,2月惊觉视频号是一块流量荒地,流量甚至不到抖音1%;好不容易4月更新功能,但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开放部分功能;6月难得打通公众号,可惜内部效率低,看不到商业变现可能。
直到9、10月连续两个大版本更迭,视频号市场数据才慢慢走向高潮,事实也验证了张小龙说的,“我们不花钱,创作者还愿意进来,视频号才是形成了一个自运转的生态,系统的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很多。”
所以你看这才是微信,看似无情无义、冷酷,但实际上是为所有用户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生态。而对有些用户,如果是奢求视频号开放流量,还是想另辟蹊径走后门,倒还不如研究视频号迭代的逻辑,这样对于做好视频号才更有价值。
无可否认,视频号往着张小龙说的“不被看好的事情,就还有戏,如果大家都看好,反而有问题”的道路上潜心笃志。
02
视频号是一场内容革命
张小龙用微信数据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最近5年,微信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这证明了用户的内容产出方式慢慢由文字转向了视频。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写一篇文章去表达很难,但录制一段视频去表达则比较轻松。这也就不难理解视频号会比公众号,更能激发内容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从而实现了微信生态下的内容多元化和丰富化。
从另外一面去思考,如果微信坚守图文阵地,忽视用户对于视频的变化趋向,很容易导致用户流失,所以视频号代表着一个以短视频为主要阵地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与抖音快手不同,视频号并非从外界获取流量,而是内嵌在微信的一环,它出现的重要使命是盘活和转化私域流量,辅助微信完成一场内容革命。
另外,视频号赋予每个人有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可以通过视频,也可以是直播去表达。不难看见在将来,视频化表达会慢慢代替文字。
03
拥抱视频号打开的新机会
张小龙说朋友点赞是视频号的撬动点,在目前视频号内容当中,朋友点赞是算法推荐的2倍以上,这说明视频号天然的机制差异化,依靠的是微信生态的关系链。
这个关系链只有微信才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不能再用抖音、快手的心态看待微信生态,这会导致我们对视频号是往一个错的方向去预判。
未来视频号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1:2:10,这是张小龙的原话。所以说视频号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预期,越来越接近我们想要的快节奏、爆发式、增长式的路径。
视频号的推荐机制是基于社交关系链来进行,这会让有想法的人试图通过视频号进行商业变现。用我的视频号直播举一个例子,团队配置大概4、5个人,再加上投放,只要最终解决ROI(投资回报率),那么直播是有条件可以持续做下去。
另外,根据主流第三方数据榜单显示,过去一年微信公众号的活跃账号数量在230万左右,抖音活跃账号在2400万左右,两者相差10倍以上的差距。这个差距除了生态产品、市场份额,更多代表的是媒介形态。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微信汇总过去的成就借助视频号,有可能实现10倍以上的增长。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内容电商物道之华,高调宣布all-in视频号,我想过去从公众号收获到红利的获益者,都不会放过视频号这个机会。
最后再说一点,我从2011年进入到新媒体,做媒体自媒体联盟,追随了微信十年,它改变了我,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在上一个十年我们相信微信的价值,所以才有今日的成功;下一个十年我们依然相信微信,相信它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注:文/许靖雯,文章来源:锌榜,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