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动力网讯】7月5日消息,在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微信I/O论坛上,国家博物馆信息网络部网站工作室主管刘钧向与会者介绍了百年历史机构的微信创新,并针对微信200条的限制提出其可以针对不同用户修改编辑模式的建议。现阶段国家博物馆未推出自己的APP,刘钧认为,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和资金去开发APP,而且APP使用前需要用户去下载,这个过程的体验并不好。相比较而言,微信在满足导览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无门槛的使用。
以下为演讲全文:
刘钧: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是国家博物馆信息网络部的刘钧,今天主要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家博物馆这样一个百年的博物馆如何利用微信这样一个非常先进的平台向观众提供更贴近人的服务。当然,为了避免拖时,我先做个广告,上面显示的是我们的公众微信帐号,欢迎大家添加,虽然现在用不到,但是有一天带孩子或者陪自己父母到博物馆参观时候一定能用到,是非常方便的服务。
正式开始前,我想做一个小的调查,在参加会议之前,加国家博物馆微信帐号的有没有?如果有的话,比我预想的好,至少应当有30多位观众曾经加过我们的帐号,加过这些帐号的人会了解我们的功能,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加,大家赶快扫一下这个码。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家博物馆微信到底都能做什么,国家博物馆微信帐号是在2012年12月21号正式开通的,最早的时候也是微信这个团队向我们国家博物馆介绍,说他们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公众平台项目,希望我们也来使用,并且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使用方法,当然,我们对于新兴技术的使用还是比较审慎的,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初期先推出了两个功能,最早使用了他们的信息推送功能,刚开始使用微信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微信到底能够用来做什么、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用,因为我们有比较丰富的微博运营经验,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可能微信是一种点对点的能够精确达到需求客户信息的工具,所以我们开始使用这样一个功能,推送国家博物馆展览信息、藏品信息、讲座的活动信息,这些信息推送出去之后效果还是可以的,通过在微博上的反馈,很多网友说他们很喜欢收到这些信息。第二个功能,使用了自动回复功能,关健词自动回复,到国家博物馆来,观众可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参观展览;另外一个是了解我们相应的藏品信息,在参观展览这块,实际上涉及到很多提前的知识需要了解,比如如何到国家博物馆来?如何获得门票?入场时候需要通过哪个门?包括参观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包括能不能拍照、能不能摄像?我们整理出大概60多条自动回复的信息,我们会给客户推送相关的信息。
今年5月份,微信已经开通了自定义菜单,提前跟他们商量,我们使用了这个菜单,我们觉得比之前的效果更好,把我们的展览、参观以及相关的服务信息提供给大家,通过菜单,把零散的信息集中到菜单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微信导览功能,添加帐号之后到博物馆参观,我们会在展品旁边说明图上会有二维码以及微信语音导览编号,大家只要在平台上输入编号,就能得到一段图文信息以及语音讲解,比如输入302040,我们回复的是什么?回复的是展品相关的信息,包括电视台主持人为我们录制的1-3条语音导览信息,一方面让观众能够在现场不需要租用我们的语音导览设备,也不需要人工讲解,他们利用自己的设备就能得到产品的简介,能够自主化的进行参观。
除了展场现场可以享受到这个服务,微信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如果观众没到现场,比如他在外地,他没有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他也可以享受到这个服务,平常上下班没有事情的时候打开微信平台,输入帐号、数字信息,我们会提前把这个展览里所有的语音信息帐号提前告诉他,在知识普及效果上非常好,我们上线的内容是在今年的4月25号。
这样的服务主要有哪些优点呢?首先,节约了很大的成本,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手机实现这个功能的话,通常情况下大家可能想到要装APP,使用APP,根据印美图黄总说如果观众需要安装的话需要下载,需要时间,对于开发者来说,我们也需要找一个公司,因为国家博物馆并没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做这样的开发,会投入物理成本、时间成本和经费,我们一共做了127件展品,从整理所有藏品文字资料,到交给播音员录音频,然后到上传到微信平台上,总共花了大概不到两个星期的工作时间,速度非常快,我们没有投入一分钱的经费,我们节约了很大的成本,实现了不同APP能够实现的功能。第二,扩大受众功能,刚才讲了,除了在展厅内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在展厅外甚至于在国内其他省市、在其他国家如果使用了微信平台都可以享受到文化的服务。第三,全方位导览体系的有益补充,国家博物馆实际上建馆一百多年来,包括我们改扩建以后重新开馆是从2010年以来,我们已经积攒了非常多的观众服务的经验,我们提供了人工导览,为什么还要做微信功能呢?实际上我们是考虑到国家博物馆服务的公众层次是多层次的,到国家博物馆来参观的公众也是多层次的,有的人可能没有智能手机,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有装过危机,或者有的人觉得下载APP很麻烦,有人觉得听人工讲解很烦,我们提供多种方式,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微信也成为我们选择的一个方向。
我们上了微信平台之后,其实有非常大的反响,左图是我们从4月25号开始到5月14号,左边是观众每天增加的人数,左图用户峰值其实都是在周末,观众到展厅看到有这样一个服务,通过服务能享受到微信的导览,觉得很好,实时消息也是这样,大家都在用这个服务进行导览,5月13号进行了一次推广,包括微信在内,包括二维码、虚拟导览等等,整体打包做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借助新闻发布会,我们的微信得到了爆发式增长,5月16号这一天涨了79000人,将近8万人,实时消息方面达到了42万,也是近期峰值的量。在微博上也收到很多观众说这个很好,国家博物馆做的这样的服务很酷,包括微博上一些大微都在主动帮我们推荐,而我们从来没有跟他们联系过。
我们想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做这项工作,推进之前,我们也在反思微信平台到底是什么样的平台?到底有什么作用?大家前期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也在讨论,可能没有定论,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之前看到马化腾先生提出微信其中引入了APP概念,尤其使用编辑模式时候,提供APP原形,像我们这样的没有开发能力的机构,可以很方便的使用这个原形,就能够达到一般的APP达到的功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适用的。
我们和公众之间实现什么功能呢?他们也提出互动沟通、用户管理、服务定制这几个方面,我们往下发展时候,一方面考虑微信这个平台今后如何发展,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观众,国家博物馆服务的观众所应该能享受到的服务,国家博物馆公众服务一个是参观展览,一个是藏品的信息,未来我们可能也会在服务方面加大我们的工作力度,之前的信息推送方面可能会逐渐的减弱,努力地打造成观众到国家博物馆来或者在其他地方能够进行自助式服务的工具。我们会从编辑模式转化成开发模式,建立微信管理平台,增加微信语音导览内容,包括网,站藏品信息检索、活动预约、门票预约,包括如何到国家博物馆来在微信上进行导航,我们也会加强互动沟通。
对微信提出一些建议,最主要的是200条的限制,对我们来说就有些困难,比如一个展览可能就已经达到200条的限制了,我们希望微信能够针对不同用户修改一些编辑模式,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今天到这个会场来,主要是跟大家进行交流,我们在这方面只是比较小的尝试,刚才跟印美图的黄总也进行了沟通,如果我们有一些结合的话就会很好,比如大家以后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有一个展品很喜欢,然后就拍心里,如果我们推送的信息中有一个图片他很喜欢,他可以拍下来,然后利用印美图技术打印出来,我们也希望大家为我们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