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巴巴正在进行一场以重塑公司生态系统为核心诉求的大变革,它很可能先是分拆成约30家公司,然后再整合为三家上市公司。这场由马云一手发动的变革不仅将改变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格局,还深入影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多个传统行业的未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集团经历了淘宝一分为三、B2B公司退市、回购雅虎20%股权等诸多大事,这个中国电子商务的探路者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来稳定发展势头。
但是当今年7月,马云终于可以宣布“七剑合璧”(六个子公司变成七大业务群)、“One Company”(一个大集团公司)战略初步达成之时,另一场新的变革却又不得不开始进行。
马云不久前在北京接受电视采访时曾透露,未来阿里巴巴将分拆成30家公司。12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在杭州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未来会形成几十个业务单元。
分拆,将成为阿里巴巴下一步变革的重点。
《财经》记者获悉,阿里巴巴未来的分拆将遵循以下原则和次序:大淘宝平台将首先被分拆,多个成熟的垂直业务和具备战略意义的业务将从现有架构中剥离,单独成为业务单元或子公司,如淘宝旅游、无线业务部;紧接着是金融方面,也将择机分拆出两家到三家子公司;在数据平台方面,目前暂时仍以阿里云、淘宝商业智能部为主,未来会有更细致的拆分与调整。
这一分拆次序吻合马云今年9月提出的“平台、金融、数据”梯次战略。提出这一战略时,阿里的One Company战略达成还不到三个月。当时,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财务部年会上感叹:“我们好不容易把这个公司变成‘One company’体系,后来发现Company这个字是错的。”
曾鸣曾说:“互联网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传统商业、改变社会运作的模式,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商业效率。”
13年的电子商务历史,令阿里巴巴成为这一改变的引领者,但过去的成功已经过去,时代又变了。
电子商务的平台游戏即将结束,新经济时代的大幕正式开启,在这个新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三个领域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将创造出崭新的商业形态乃至社会形态。
新时代的游戏规则并不确定,但因循守旧一定是错的。
“记住我为什么变革,因为明年后年是阿里的黄金时期,我们绝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时候再去变革。”
马云想清楚了,他将重构阿里巴巴,这其中不仅包括组织架构上的分拆重组,还包括重建公司的生态系统。变革的起点定于2013年1月1日。
盛世危机
1999年创立的阿里巴巴发展到2011年,总收入已达28亿美元。这一财年,阿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倍,利润率超过40%,旗下两大购物网站淘宝和天猫的平均利润率都超过了50%。2012年,集团预期收入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增长逾2倍。如果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阿里巴巴有望在2014年成为中国体量最大、收入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截至11月30日,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和天猫今年的交易总额达到1万亿元,占了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5%,相当于eBay和亚马逊今年交易额的总和,相当于2011年全国GDP的2%。此前结束的“双十一大促销”中,淘宝和天猫一天即完成了191亿元的交易额。
阿里巴巴正在成为继沃尔玛之后的第二大独立零售体,它是靠电子商务赢得这一地位的。在电子商务方面,天猫总裁张勇如此对比:“沃尔玛每天的访问人数达到2800万人,交易额为80亿元人民币。我们的网站一共进入了2.13亿的人流。”
但是,马云并未出现在淘宝、天猫突破万亿元交易额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次高潮,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时代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曾鸣几年前曾指出,工业时代的特点是集中化、机械化、标准化、流水线、大规模,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上下游合作方式都是垂直线性的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则反其道而行之,更强调网状协同、生态化、个性化、弹性、去中心化。
在过往的历史中,新经济已经改造了传统工业经济,但并没有动摇旧经济模式。
淘宝和天猫的1万亿则是一个标志,说明新经济已经大到足以驱动传统企业进行技术和营销改革的程度了。阿里巴巴首席风险官邵晓锋说:“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今天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新的经济模式即将来临。”
而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会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对互联网公司尤其如此。
遗憾的是,阿里巴巴既有的组织架构仍然是金字塔式的公司科层制。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分为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七大事业群,以及支付宝、阿里金融两家独立子公司。
七大事业群在阿里集团内部被称为“七剑”,其中淘宝为C2C网购平台、天猫为B2C平台、一淘为开放式购物搜索和消费者返利平台、聚划算面向团购领域、阿里国际业务负责中小企业的海外发展、阿里小企业业务负责国内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阿里云负责云计算。
这一“人、财、物”向集团集中的组织架构,现在看来,显然违背了新经济时代的去中心化特点。与此相反,竞争对手却正在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分布式协同需求。
腾讯今年5月完成了新一轮组织架构重组,将现有业务重新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整合原有的研发和运营平台,成立新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务。
从结构上来看,腾讯和阿里都在用事业群的方式完成组织架构布局,但是腾讯的业务群与业务群之间,已经找不到线性的关系,它们没有中心,各自均可独立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去中心化的架构中,腾讯的微信才得以脱颖而出。
目前微信已经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从而形成特定的商业模式:二维码+账号体系+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支付+关系链。这一商业模式的形成便是腾讯各事业群对其匹配资源的结果,最终微信将通过支付、电子商务、虚拟货币等获利。
曾鸣曾有过这样的担心:“在移动领域,移动跟SNS(社交网站)的结合,孵化出一个足够大的生态系统,我觉得是有可能的,那是我最担心的。”
微信正在成长为曾鸣所说的移动生态系统。而从阿里巴巴现有的组织架构中,是看不到移动业务的。此外,阿里巴巴的业务分散在各个事业群内部,还未形成合力。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新对手将是腾讯。腾讯公司(00700.HK)目前市值为4674.45亿港元(阿里巴巴估值为350亿美元),2011年总收入为45.225亿美元(阿里巴巴为28亿美元),今年三季度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115.656亿元,同比增长54.3%。与阿里巴巴的旧对手京东、凡客相比,腾讯是一家成熟而庞大的公司,而且腾讯微信已经抢占了移动的入口。
对阿里巴巴来说,更为可怕的是,腾讯还只是可见的对手,在不可预知的新经济时代,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对手。
这些对手会是谁?曾鸣说,那些能将自己做扎实的垂直平台,比如沃尔玛的1号店,未来都将是阿里巴巴的对手。因为到目前为止,超万亿元交易额的阿里巴巴,依然不能囊括所有垂直领域。
这些垂直平台还包括专注于C2B供应链整合、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如为上百万小企业提供供应链整合服务的利丰公司、中国数码化家具设计和家具定制的家居品牌——尚品宅配,等等。可以预期的是,此类企业的运营模式完全匹配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必将获得快速发展。
曾鸣认为,未来对阿里巴巴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C2B企业。有一种假设:作为一个超万亿元交易额的企业,阿里巴巴如果可以像过去囊括B2C、B2B、C2C那样,将C2B企业也涵盖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似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但阿里巴巴现有的生态系统,是否有这样的衍生和包容能力?
邵晓锋承认,淘宝和天猫的交易总额正在快速增长,但是卖家数量却到了一个缓慢增长的阶段。固有的生态系统如果无法长出新的物种,对阿里来说就是致命的。阿里之所以一直以倍数级膨胀增长,是因为其搭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以电子商务为纽带,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在此之上繁衍生长。
蘑菇街CMO李研珠告诉《财经》记者,阿里生态系统面临一个大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淘宝从2007年开始每个月都在做基尼系数,结果发现每年都比前一年更高。大卖家越来越大,小卖家死了一批又一批。
阿里巴巴研究中心陈亮这样分析:淘宝生态呈现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是营业额5000万元到1亿元的超大卖家,大量的小卖家聚集在金字塔低端,这将导致资源被大卖家垄断。
李研珠说,淘宝近两三年情况开始失控——流量越来越稀缺,越来越贵,只有超大型卖家买得起。据了解,淘宝首页的展示广告,导入一次浏览的价钱是0.16元。
在这样的生态体系内,超大卖家目前并不开心,因为和过去相比,流量变得越来越贵,而且增长缓慢。目前淘宝外部依靠淘宝联盟输入流量,内部用搜索竞价和目录排名来分配流量,这种单一的外部流量入口与单一的内部分配机制,导致集团外部供血能力不足。部分超级大卖家即“淘品牌”已经开始选择“出淘”。
一位投资了某著名淘品牌女装的风险投资公司副总裁告诉《财经》记者,现阶段淘品牌的天花板在10亿元左右。淘品牌需要更多的流量,而不只是更便宜的流量。这就是为什么大量淘品牌会选择在其他渠道——甚至最昂贵的线下渠道——开设独立网站或店铺。
在大小卖家均有怨言的情况下,阿里巴巴是否可以通过调整系统设置的方法来平衡一下?去年10月淘宝商城做了尝试,发布新的招商规则。第二天便遭到了卖家有组织地恶意攻击:先是干扰大卖家的正常经营秩序,此后又转而攻击支付宝,最终演变成淘宝“伤”城事件。
阿里巴巴首席市场官王帅感慨:阿里生态系统就像这个国家的缩影,国家面临什么问题,阿里就会面临什么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组织架构到生态系统能力,阿里巴巴都面临着必须调整的压力。问题是,该怎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