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出门,换上最美的衣服。这是店主的衣橱,衣橱里安静躺着公主的魔法裙。
“达贝妮的时尚王国”小店里,主人达贝妮为一款太阳镜配上了这样的文字:“我想,每个女生都会喜欢戴上一副太阳眼镜:你便,不需要眼部化妆;你便,可以轻松自信地面对镜头;你便,可以和太阳轻吻,坐在街角的咖啡馆,喝杯咖啡,惬意地看看路过的一切风景;你便,有了一份藏在背后的美丽……”感性至极的文字与理性拍卖的物品有了如此自然的衔接。
2005年4月,达贝妮在淘宝注册自己的网店,不爱用博客,最初,她只是为了记录自己一段逝去的爱情,不曾想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
当时淘宝的公关经理陶然,用“古怪”形容第一次去“香港米兰站”的感觉,那时候的达贝妮正在网上拍卖一辆撞烂的奔驰车,而在标题“第三者的故事”、“偷偷来了又静静走了”的拍卖“宝贝”链接里,至情的文字背后的是2条12000元的项链、 1只800元的Dior耳环。不同于一般痴情女子,达贝妮为情所伤之余,从没耽误过闲置物品的网上交易。
18次倒房
保守的人总觉得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用来投资的。
身边朋友对达贝妮的评价是,“很善于把握机会,大家都想赚钱,就是她胆子大,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
“其实我只是会规划自己而已,会分阶段,不会一步到位,”达贝妮说,“很多人总是在诸多选择面前摇摆不定而顾此失彼,或者不能放低自己以至变得没有选择。其实在我看来多想无益。因为你不做,便永远都不知道日后将成将败。”

达贝妮刚进上海交通大学时,父亲把她送到寝室,看到父亲离开的背影,她对自己说,“一定要做一点事情。至少大学这个阶段,让父母觉得很骄傲的事情。”很快,她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创业,至少给父母挣一套房。
“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够利用炒房创造钱。”2000年,达贝妮大学一年级。想去外面租房住的她,由于没有找到合适房子,用母亲给的四万元生活费付了一套小户型房子的首付。为了秀一下辛苦装修的成果,她将房子的照片上传到了二手房交易网站。不久,有人开出了一倍的价格想购买。达贝妮就这么赚来第一个十万。
这一笔交易让她开始关注上海楼市,研究房地产政策、读财经报道。达贝妮认为,上海楼市空间很大,买房子肯定能赚钱。
每天上完课,达贝妮就跟着中介去看房。扫盘方式很简单,先锁定几个地段较好的区域,再选择最好的楼盘,把所有的房子都看一遍,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房子。很快,达贝妮明白,投资客炒房最重要的是流转速度:一个月可以购进一套, 2-3月必须出手一套房子,否则资金链容易发生问题。“这个很容易,其实买卖的事情,谁都懂。当时我告诉家人赶快去买房,他们都不听。保守的人总觉得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用来投资的,也不够有魄力。”达贝妮道。
楼市上涨,达贝妮买进卖出,前后倒腾过18处房产。4年时间,18次倒房,获利以千万计!
其中收益最多的一次,她花了170万买了一套老式的花园洋房,找到二三十年代的雕花家具、老式木床进行设计、装修。不久,一个外国人以850万买走。
达贝妮自诩是名好销售员,清楚目标客户是谁。“我知道怎样去卖东西。比如购置老洋房时就知道,我的销售对象会是老外,有点品位的人才会喜欢这种洋房。于是,就在装修时多下了很多功夫,植入中国元素;假如我卖的是公寓式房,适合年轻人结婚,肯定会装修得现代一点。”
敢博的滚雪球
致富要有判断力,不要落下一堂金融课,触手的财经报刊都要读。
滚雪球、实现资本增长,达贝妮一直没有停步。
2003年,达贝妮选择了纳斯达克的期货,3个月,2000万元变成了4000万元。“我看好绩优股,在纳斯达克赚到了盛大的钱。我对其他的企业不了解,就天天研究盛大,因为盛大杠杆率特别大,我就敢博!”
“如果现在你每个月只拿5000块钱的薪水,你会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达贝妮反问21CBR记者。
自问自答。“首先,我想方设法把手里这些钱在最快时间膨胀,实现一定资本积累之后,把钱分成两部分,大头做长效投资,小头继续追求短期快速投资。”如何实现短期膨胀呢?“一万块变成一百万、一千万,关键要有自信和判断力,这些得不断积累。我不会落下每一堂的金融课,触手的财经杂志报纸都读,就是不断学习、充实。”
虽是80后,达贝妮总与同龄人有“代沟”,同辈关心读书、娱乐的年月,她的重心是创业。
第一次真正创业,达贝妮在大学组建团队做了一本免费DM杂志,目标人群是都市白领,在上海的发行量将近两万册,上面只刊登吃喝玩乐的信息,同时进行会员卡销售。然后,达贝妮与很多商家谈合作,鼓动他们在杂志上投放广告宣传,白领凭会员卡消费可享受打折优惠打折,然后,商家再给杂志返点。基本上就是一个平媒般的“大众点评网”。当时售价100元的会员卡销售了数万张,商家返利也不菲。
在上海地区顺利推广一年后,达贝妮曾带着团队去杭州,希望将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并尝试寻找风险投资,可惜募资不顺,尔后《申江服务导报》等媒体也开始进入这块市场,达贝妮想快速扩张的计划打算便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