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不能学习归咎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认为自己静不下心学习是这个时代的问题,是信息太多导致的。
好像只要信息变少,没有手机、没有
微信,就能安心学习一整天一样;好像存在一个答案,看完便立即就能静下心来,学习效率倍增一样。
醒醒吧,各位。
不是静不下来,是不想静下来,是没有自制力让自己静下来。
而这和信息大爆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你的问题是,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太少。
把你知道的一半做到了,你会比现在厉害五倍。
如果以上内容戳到了你的玲珑心,小兵表示抱歉。
但小兵固执地认为,玲珑心不同于玻璃心,它是可以用来被打碎的,而不是把它保护起来,让你的内心越来越禁不起风雨。
小兵认为,静心与实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进行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习惯?没有人能靠一时的决心或者热情(通常跟励志有关)来支撑长年累月的学习(所谓的静下心来学习),所以首先需要摒弃的是各种有关“速成”的心灵鸡汤,它们就像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服用完毕后似乎燃起了对学习的无比激情,然而长此以往,对你的身体只会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并且影响你的事业。
不靠心灵鸡汤靠什么?
靠习惯,靠长年累月形成的每天的日常习惯,它能把你的激情凝固下来,分布到每一天的细节当中。
这样,长久学习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习惯,根据行为学家的研究,培养习惯也就需要21天而已。
所谓完美的方法、技巧或者类似的模式,都是不存在的。
你必须从改造自己开始,形成日常学习的习惯。
但遗憾的是,这个没有人能帮助你。
2效率有了习惯之后,要保证效率。
好比说,你每个周日晚上7:00到10:00读书3个小时。
但其实,这3个小时中包括了你电话聊天15分钟、洗漱10分钟、刷微信微博20分钟、看不进去发呆累计半小时……如果你详细记录这3小时的流向,你会发现,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只有1.5小时甚至更少。
所以有很多人说,我每个周末花了半天甚至一整天学习,却什么也没学进去。
问问自己,你诚实面对自己了吗?
你是在学习累了时刷朋友圈刷微博放松,还是刷朋友圈累了看两页书放松?
3打破惯性人都喜欢停留在舒适区。
人的惯性是极难改变的,成功者的惯性是路径依赖,失败者的惯性是习得性无助。
有句话说,假如你有一个问题,你逃避它,那么你就有了两个问题。
你想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看一本书,但是每天回来都很累,都想刷一遍朋友圈,然后你就开始想,明天再看吧,后天再看吧。
你习惯性地一直停留在刷手机的舒适区里。
就像上面说的,你开始有了两个问题:1.你没有按照初衷去执行学习计划。
2.你为每天没有执行而感到愧疚,为时间流逝而焦虑。
但是,好消息是,和前面那句话相对应的也有一句话:如果你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你就只有半个问题。
4列提纲社交网站和大众媒体同样可以实现静下心来学习的效果。
学习和刷朋友圈看起来好像很对立,但其实朋友圈可以被利用起来静心学习。
比如,我在写方案时,特别关注“纲”,标题鲜明,逻辑就会清晰,不急于先考虑内容。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先看主题,选好主题再认真读,静下来读进去。
同样的一篇干货,你花1分钟快速扫完,就继续为朋友的照片点赞,我花了10分钟认真读完,谁有收获?
之前有同事暗笑我看朋友圈的文章太慢了,没有必要。
但日积月累,你觉得到底谁更慢?
我前些天在思考,刷朋友圈一年,相当于阅读30本书,其实这个结论大概是从我自己的行为当中总结出来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选择阅读了什么样的内容?
你以怎样的方式阅读?
最终是否能够指引或者影响你的实践?
5.小兵总结有了保持有效学习的习惯和心态,有了较强的自制力,能明确自己学习行为的目标,才是静下心来学习的关键,才是“道”。
道为本,至于是在家还是在咖啡馆,是在手机上还是在书本上,是刷朋友圈还是微信聊天或是刷微博,只是方法,是“术”上的分别。
一个有1万多微信好友、100多个群的人是怎么静心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