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动力网讯】1月24日消息,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2012年前3季度中国百货业净利润增速跌落至了个位数,行业呈现业绩低迷、利润下降的危机景象。
与此同时,不少百货企业已经在纷纷开凿互联网渠道,试图打破层层代理、流通体系分割、区域割据的限制。在这其中,国有百货企业转型正在遭遇阵痛,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武汉中百等一大批企业
电商业务屡屡遇阻。
为此,亿邦动力网走访了部分国有大型百货企业,并大致梳理了其长期受阻碍的几个主要原因。
国企体制下的落后决策限制
“国有企业在做电商的这件事情上,没有人愿意充当领头羊,因为很容易就死个惨相,先驱变成先烈。”某国有百货电商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网,“而这样的不积极直接导致国有百货集团的电商团队和纯互联网电商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
于是,如此体制限制下存在了一系列决策不足:电商负责人在企业中地位偏低;集团资源支持较少;公司回避亏损,确保国有财产增值;发展电商多依靠母体利润支持;电商部门不够独立等。
亿邦动力网在接触了多个国有百货企业电商负责人后发现,国有百货电商经理人在公司组织架构中地位明显偏低。这也带来了很多业务操作的不方便。
“线上、线下思路的不一常常导致业务战略分歧,而在集团高层看来,实体盘子显而易见,也就更多地倾向实体业务。”一位曾供职国有百货电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网。
分析人士认为,在大多数国有百货企业看来,即使现在不做电商,照样可以安稳的生存,因此一些集团并未支持和思考做电商的问题,而有一些觉醒并支持做电商的国有百货动作也极其有限,这些企业在资金上的态度多表现强硬,往往被高层的一句“不要求高毛利,但不允许赔钱”下达了死命令。
即使毛利要求降到了最低,但该分析人士看来这依然会给百货电商团队带来压力,“10%的毛利对电商已经相当痛苦,线上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如果动用线下已有的品牌,则会带来双线冲突,毕竟实体也背负销售任务。”
不仅如此,据亿邦动力网了解,现在很多国有百货企业线上部门没有独立采购权利,而采货全部交由线下执行,线上上什么款完全由线下决定,而往往传统零售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数据分析的品类呈现很可能无法给线上带来好的转化。此外,一些诸如“线上线下价格的冲突”、“物流损失的承担”等问题,也慢慢让一些企业对电商的“支持”态度,变成了“观望”或“试探”。
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中国传统业态百货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下降,而网购、购物中心等业态崛起同时正在蚕食传统百货业的份额。在此情景之下,政府也开始对国有百货企业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其电商化改造。
“但做电商业务资金需求量十分庞大,尤其当很多诸如
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公司一轮一轮的巨额融资亏损拼市场规模时,传统百货业必须自卫,而自卫的方式就是与之拼杀。”某传统零售业人士告诉亿邦动力网,“国有资产需要保值增长,集团负责人往往不会在电商上付出太多,真正的大投入也不过是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抽调资金。在百货业竞争如此白热化的背景下,国有百货的利润本已经十分稀薄。”
资料显示,西单商场、武汉中百等大型国有百货企业做电商项目不过也只动用几千万的项目资金。
相关阅读:
传统百货2013年可能进入同店负增长时代
王府井百货探索电商5年 新平台自建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