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开始,
阿里巴巴推出了“双十一”。
虽然“双十一”促销活动的营业额年年攀升,但是在成就
天猫平台的同时,以小
卖家为主的
淘宝生态却是更加恶化。
因为双十一,透支了网购人群的购买力,也大量吸走了淘宝上的流量。
这导致“双十一”大促后的数月里,淘宝交易量的下滑。
为了缓解这种局势,阿里平台推出了“双十二”购物节。
“双十二”从2011年推出以来,从阿里方面披露的营业额来看,数据也是节节攀升,从2013年的43.8亿元,到2014年的350.4亿元,销售额涨了差不多8倍。
()另一方面,参与的商家也是越来越多,超过30%的淘宝卖家参与了2014年的“双十二”。
从数据上看,“双十二”已经成为了淘宝卖家的“双十一”。
(注:外界对这个淘宝“双十二”数据的异议非常多,比如
刷单,把天猫卖家当天的销售额也算进来了等等,但笔者不采纳这些未经证实的观点)然而,笔者仍然要给“双十二”泼一桶冷水,原因有这样几点。
首先,从阿里自身的角度讲,“双十二”永远做不过“双十一”。
正如阿里生态中,小卖家是该大卖家搬砖的一样,双十二永远都只是“双十一”的配角。
这一方面是因为阿里自身动力不足。
天猫的每一笔销售额,阿里都能收到销售佣金,而在淘宝上,阿里最多收到一点广告费,而且阿里作为平台,搞活动都是从商家那里拿资源来做,自己付出的东西很少,相比于天猫的组织成本,要组织支付能力更弱的小卖家,在经济上不划算。
因此要让阿里费大力气给小卖家赚钱的机会,有违人性。
马云当年自己就说过另一方面,“双十二”的定位越来越模糊。
与“双十一”的全力扶持卖家不同。
“双十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阿里的商业实验,本来就有限的平台资源被阿里转移给了自己的创新业务。
以2014年为例,双十二之所以交易额会有如此大的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该年的“双十二”活动大量引入了线下品牌商。
说白了,天猫在“双十一”这天分淘宝的流量,而85度C这样的线下品牌则在“双十二”这天获得了更多的流量支持,阿里通过组织小卖家参加活动,搞来的流量又被导给了那些线下品牌。
最后吃亏的还是小卖家。
其次,从外部的产业发展来说。
微商产业快速崛起,移动
电商时代的电商渠道正在发生变化。
由于淘宝流量成本太贵,70%的淘宝卖家都成了微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相信微信买手的产品和服务。
在过去的2014年,微商创造了1500亿的销售额,而小卖家既没有支付过广告费,也没有给腾讯任何销售分成。
微商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而且,相比于淘宝成就了天猫一样,微商也成就了像天天微逛这样的移动电商B2C平台,以及微店这样的开店工具。
因为微商快速发展,渠道价值凸显的同时,在淘宝上存在售假问题也开始暴露在微商圈中。
机敏的
创业者如天天微逛这样的新兴平台,试图打造和改良微商生态,使微商移动电商时代购物渠道的气质越来越强。
它们是这么做的:一方面果断主动联合优质品牌商、天猫
京东大卖家,只销售有三包服务的优质产品,目前超过10万供货方给天天微逛持续供货,并且承诺是全网最低价。
这些举措让销售方和购买方都没有后顾之忧,比起传统微商更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天天微逛把只有天猫京东这样的平台才能拥有的销售分成的福利,让渡给加盟的分销商。
这些分销商就是逃离淘宝的小卖家和想要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可以在天天微逛上零成本创业,只要注册就能立即拥有自己的微信小店,这个小店的推广链接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社交产品的信息流里。
而卖家可以在天天微逛的平台上选择自己心仪和想要代理的商品,无论是转发,还是产生了销售,都能得到天天微逛给予的回报。
这种模式不会像天猫京东这样起到消灭小卖家的作用,还可以持续不断地扶持各种小卖家。
目前,天天微逛一年的营业额已达数亿元,其中分配给分销商的分成接近亿元。
微商生态的成熟指日可待。
第三,从中国人消费升级来看。
标化的产品和服务,空间越来越小,与之相对的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卖体验的产品服务,开始大行其道。
淘宝过去推崇的灵活自如和价格优势,越来越难以为继。
马云虽然说小而美很好,但是在价格战的驱动下,很难看到小而美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手艺人选择独立崛起,而像鹦鹉螺、生活集市等新兴电商平台,带走了更多率先觉醒的卖家。
而与此同时,海淘的崛起,也让电子商务产业的变革速度加快。
我们发现海淘用户开始远离淘宝,甚至是天猫京东,大家要不选择在微商平台上购买更加真实和价格低廉的海淘产品,要不就是去专业渠道购买,而不会选择既不专业,也未必真实的淘宝。
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该怎么做淘宝小卖家早已心理有数,在这样的士气和背景下,可以想象阿里“双十二”的未来会是多么惨淡。
当然这种衰落不会马上到来,就像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一样。
读到这里,你还看好阿里“双十二”吗?
给淘宝“双十二”泼一桶冷水原因有三